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网络社会的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2)

2015-08-19 01:21
导读:二、网络的形成对高校的深刻影响 我们认为,与全社会相比,网络社会的形成对大学生影响最大。因为从目前高校的情况来看,学习网络技术是大学生的

     二、网络的形成对高校的深刻影响

    我们认为,与全社会相比,网络社会的形成对大学生影响最大。因为从目前高校的情况来看,学习网络技术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为了使学生能上网阅读信息和查寻资料,一般高校都建立了多媒体阅览室,而且很多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通过各网络之间的连接,形成了系统、快速、便捷的校园网络。因此大学生的上网率相对来说远远高于其他人群,这给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网络社会的形成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积极作用

    首先,网络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教育更加生动形象,为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形式。融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效果于一体的多媒体软件,为教育营造出一个立体的、全面的、动态的教学氛围,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进入马克思主义教育网站,在网络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表明,人们从视觉所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 %,从听觉所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巧%,如果将视听结合起来,则能够记忆的知识可达65 %。多媒体软件能够使学生耳闻目睹,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譬如,在学习十六大精神的过程中,学生就可在“人民网”等权威网站找到相关的专题,专题中有所有讲话的全文、讲话的录像,而且还有相当多的学生辅导资料,这就为学生及时了解中央的方针、政策提供了便利条件。

    其次,网络社会快捷性与创新性统一的特征大大增加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信息量,给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创造了新的更具吸引力的教育形式。高校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一直是一位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三位一体”的灌输式教育。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为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障碍。运用多媒体技术,把马克思主义教学内容数字化,实现高科技与高境界的融合,对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网络社会的快捷性可以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及时提供丰富详实的资料,提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说服力。网络社会的创新性可以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不断提供界面友好、创意新颖的教学内容,增强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提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课堂效果。

    第三,网络社会使马克思主义教育更具针对性,有利于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在网络社会中,网上遨游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常事,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E-mail, BBS、讨论区等不同方式学习、了解、吸收信息并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以通过相同的或其他方式为每一个学生解惑释疑。这样,一方面教师可以更容易、更及时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乃至生活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内容。另一方面也可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其探索,为学生提供一个宽阔的思维空间。正是因为网络化教育所具有的互动性特点,才使得马克思主义教育可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教育更具针对性。

    第四,网络社会扩大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覆盖面,为马克思主义的全球性普及提供了现实的可能。网络化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能够超越时空,从而彻底地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在固定的教师与固定的学生之间进行,教学往往为教室、校园的围墙、上课的作息时间所限制。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是课堂选择了学生,那么现代意义上的互联网教学则是由学生选择课堂。学生可以在自己认为方便的时间、地点,选择最理想的教师。网络社会在主观上强化了人们的共生存、共规范意识。网络时代,不但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教育、等领域的全球化活动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而且也带动了先进的思想观念的全球性普及,为马克思主义的全球性普及提供了条件。

    2.网络社会的形成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负面影响

    一是网络社会主体独立性与交互性相统一的特征以及网络社会内容多元性与阶级性相统一的特征,给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环境增加了新的更大的压力。互联网是一个没有国界和地域的全新媒体,但其环境、信息流量和价值判断等方面却给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从网络社会的独立性、交互性、多元性特征来看,大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上网搜索,网上良芬不齐的内容会对每一个上网的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网络社会的阶级性来看,西方敌对势力公开宣称在21世纪来临的时候,要把战场从空间扩展到虚拟空间,把对国家进行和平演变作为根本战略,利用信息网络的技术优势,加紧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美国国会谈及互联网时曾说过:中国将随着信息流通而化,只要中共想在经济上竞争,就不能不让国际互联网和全球化的风潮进人中国大陆。随着信息的流通,民主就会到来。他们打着网络自由的口号,派毁马克思主义,低毁我党的领导,歪曲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西方这些意识形态内容的广泛和渗透,给我国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二是网络社会无序性的特征给控制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有害的信息带来很大困难。由于网站之间的无序链接和网络内容的无序传播,不少网站渗透着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内容,并以大量诱人的文字、画面吸引着每一个网上搜索者,使大学生在网上浏览的过程中,受到带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以及一些黄色内容的影响,而对这些内容目前还没有非常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

上一篇:浅谈教育信息化与高校信息道德素质教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