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网络社会的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3)

2015-08-19 01:21
导读:三是网络对传统的模式带来一定的挑战。一方面,网络社会使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中,教师是博学多才、德高望重的化身,在教

    三是网络对传统的模式带来一定的挑战。一方面,网络社会使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中,教师是博学多才、德高望重的化身,在教育活动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教育的方式完全由教育者决定,教学只是单向的传授,学生则是被动地接纳。而信息网络化使得网上的知识资源十分丰富,再博学的教育者在它的面前也显得相形见拙。教师的作用必须由原来的“灌”变为“导”,学生主体性日益突出。另一方面,网络社会使受教育群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受教育群体的思想状况更为复杂化,其思想教育观念、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特征日益明显;二是受教育群体的知识面更为宽阔,获取知识的途径比以往更便捷、更广泛。

  三、网络社会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对策

    当今时代信息业正面临着深刻变革。互联网的应用使信息达到的范围、传播的速度与效果都有显著增大和提高。世界各国竞相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和改进对外传播手段。这种手段给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也带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我们必须适应这一趋势,不断更新信息传播手段,积极掌握和运用现代传播手段。要采取相应措施,在因特网上建设马克思主义阵地,以全面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标。

    1.建设因特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这是适应科技、、社会发展潮流的明智之举。我们认为,因特网是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自觉、主动地跟上时代潮流,运用因特网的巨大优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服务。如果放弃这个目前具有重要影响的传播阵地,无异于部分放弃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未来。因特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的任务是:向全世界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教育鼓舞中国人民,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建立以中央网站为枢纽,以各地网站为支撑的网络群。如以全国党校系统为基础,由中央党校设立中央网站,以各省市自治区党校为依托,建设一个党校网络群。中央党校网站发布具有全党意义的信息,各地网站在中央网站的下分别发布具有各地特色的信息,既体现中央的统一性,又具有各地的多样性。这就为大学生从网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2.加强马克思主义课堂教育。作为治本之道,最重要的还是培养网络使用者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判断力,唤起其自觉维护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这就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课堂教育。为此,应尽快改变传统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制作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课件。在课件中穿插大量的具有意义的介绍性图片和影像,配上轻松和谐的,使教师的授课过程更加轻松,学生更可以从视觉、听觉等全方位高效地接受和理解该课程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必然增强课堂学习的吸引力,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从而达到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目的。

    3.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面对信息多样化的挑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江泽民同志非常重视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他明确指出:“当代青年要树立的理想,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的全面振兴。当代青年要建立的信念就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理想和信念,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点得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国家统一大业的重要前提和精神纽带。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特别是在网络社会中,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5.注重社会实践环节,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践性。人的正确认识来自于实践,实践才是真理的惟一标准。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学生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途径。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实践、调研等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把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国情教育、学生的学习、实际生活、就业等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现实社会多种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的辨别判断能力,使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内化为学生的思想信念。

    6.完善网络,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依法建立“防火墙”。当前,国家建立全面有效的法规来规范信息网络已显得十分必要。近年来,我国虽相继出台了关于信息网络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如《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等,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措施。对于那些危害我国国家安全、煽动动乱、严重违背我国文化和习俗的言论,应依法加以取缔。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有害信息的防范力度,依靠技术手段,加强对网上不良信息的过滤,净化网上环境,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形成有效的网络信息“把关人”,即在自己的信息边境上筑起一道“防火墙”。

    7.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网上行为。网络技术是中性的,其副作用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滥用和误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类价值观念的某些偏颇,这种价值观对科学技术的追求,是以短期利益为基点的,抑制了人类社会对真、善、美的追求。为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培养道德自律精神,规范网上行为;要加强大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在自觉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同时,掌握网络道德的要求,自觉遵守网络规范。

上一篇:浅谈教育信息化与高校信息道德素质教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