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先进网络文化(2)
2015-12-04 01:16
导读:3.网络的地域性、时代性需要倡导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神价值 网络文化是全球性和地域性的统一。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网络文化往往呈现出地域性的特
3.网络的地域性、时代性需要倡导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神价值
网络文化是全球性和地域性的统一。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网络文化往往呈现出地域性的特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网络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表现上截然不同。网络的快速,使其对于其他媒介在传播具有属于地域特色的文化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建设中国特色的先进网络文化需要大力倡导中华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与此同时,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又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先进性和时代性,这就需要在网上大力倡导时代精神,使网络文化能够成为促进发展的重要力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正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应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精神价值。
4.网络文化的隐匿性、不可控性需要网络主体践行“八荣八耻”的要求
网络文化的隐匿性、不可控性以及受利益的驱使,网络文化的发展良莠不齐,一些消极的、落后的、低俗的网络文化充斥网络,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络欺诈、网络盗窃、网络病毒传播、侵犯个人隐私、黑客攻击等网络不道德、不健康、不文明行为严重影响着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一项针对大学生“关于互联网信息问题”的显示,有31.4%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信息可信度不高,难辨真伪”,25.1%的大学生认为是“低俗信息多,网络差”、还有23.7%的大学生认为“信息浮于表面,缺乏深度”。[4]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构建和谐文明的网络需要网络信息的生产者、发布者和接受者有较高的网络道德素养,而这种道德素养就来源于所有的网络主体是否自觉地以“八荣八耻”作为行为准则。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为人们提供了道德标杆,更是每一个网络主体规定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对于网络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而言,“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必然要求其遵守法规,发布合法的和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信息;而对于信息的接受者,则要求其做到“择其善者”,明辨是非,不轻信不盲从,自觉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从而形成一股积极向上、团结进取、和谐文明的网络力量。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三、建设先进的网络文化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网络主体的媒介素养 1.日益扩大的网民规模和网络的普及应用要求从战略的高度提升培育网络主体的网络媒介素养
网络媒介相较于传统媒介,网络更加复杂多元,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相互交织,有时甚至难辨彼此。[6]提升培育网络主体的媒介素养要求网络主体具备网络信息的分析、判断及批判能力,能够学会甄别与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觉地发布、传播积极的网络信息。网络媒介素养不仅是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锻炼,更是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国民的素质。日益扩大的网民规模和不断攀升的网络普及率要求从战略的高度提升培育网民的网络媒介素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4.2亿,人们的网络行为已经渗透到、
政治、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再从网民的年龄结构来看,10—19岁网民的比例占29.9%,20—29岁网民的比例占28.1%,30—39岁网民的比例占22.8%,40—49岁网民的比例占11.3%,50—59岁网民的比例占4.9%,60岁以上网民的比例占2.0%。这个数据显示,10—29岁网民的比例占了58%,这个群体可以理解为广义的青少年群体,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体,而且这个群体绝大部分是学生,他们的认知往往不够成熟,所以培育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30—59岁的网民的比例占了39%,这个群体是一个认知相对成熟的群体,他们分散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带头作用,所以规范和引导他们的网络行为不仅关系到现实社会的道德状况,而且对青少年一代具有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2.积极探索有效的“内化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现实的自觉力量
第一,科学内涵的内化。网络行为贵在“自律”,网络道德规范和其实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就开始产生并逐步成熟,然而这样的道德规范对很多网民来说并不知晓或不愿意去了解和遵守,因为对部分网民来说,上网好似一个享受自由空间和不受约束的行为,所以对网络道德往往是忽略不见的。同样,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也是不为诸多网民所了解。而事实上,每个人的网络行为却又不得不受道德规范的制约,否则网络的消极效应将会无限制地扩大。解决这样一种看似“矛盾”的问题,只能靠网络主体自觉的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坚定、自觉的道德信念和评价尺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然成为主流的可以内化的自觉价值取向。换言之,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可以滋生出网络主体的自觉道德诉求。如对科学真理的笃信,对祖国的认同,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把握,对法治的尊重,对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要求等。
第二,方式方法和实现机制的内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网络主体的自觉价值诉求需要探索有效的方式方法和实现机制,避免方式方法上的教条化和简单化倾向。一是大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品牌网站,对于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舆论要及时地予以纠正和引导,以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正确主导方向。如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政府网等这些官方网站的建设就显得特别重要,对一些有重要影响力的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等要特别注意舆论监管和导向。再比如,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把脉“网络红人”现象的这一举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社会的价值导向。二是努力探索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网民的自觉道德诉求,但是完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种道德规范来要求网民则显得有些生硬,它需要用一种艺术的形式让网民自觉地接受。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样一种精神价值需要具体到各类事件和事务中去,并通过漫画、、等形式生动地展现出来,使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在情感的共鸣中得到启迪,在心灵的震撼中获得教益。三是把网上宣传和网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互动平台。网络社会尽管是虚拟社会,但网络社会中的所有事和物皆由现实中的人创造和提供,所以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网民的媒介素养,就需要加强对现实中网络信息生产者的教育,从源头上遏制落后网络文化的产生。学校、单位、社会应形成一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共识。当然,这种教育同样不能简单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种道德规范语言来要求,而是将它内置到提升网络媒介素养或公民道德素养的道德规则或课程里,这样容易为人所接受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参考文献:
[1] 陈新汉.民众评价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0.
[3]
北京师范大学中心调研组.2010年大学生网络文化
调查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 01/18/c_12992252_4.htm,2011-1-18/2011-3-15.
[4] 叶兵,蒋兆雷.关于网络“贾君鹏”现象的文化反思 [J].理论导刊,2010,(1).
[5]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林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J].研究,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