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关于长春市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综合开发利(2)

2016-02-29 01:00
导读:(三)把产业性质的公益事业变成民心工程 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张发强曾指出“体育是具有产业性质的公益事业”,高校体育资源化整合与共享,引入商业

  (三)把产业性质的公益事业变成民心工程
  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张发强曾指出“体育是具有产业性质的公益事业”,高校体育资源化整合与共享,引入商业竞争机制,在政府引导下,依托体育资源,实现学校和群众多赢。通过大型比赛与小型比赛相结合,举行群众喜好的运动项目和赛会,发挥高校优势,经常举办体育知识和运动处方、运动等系列讲座,为群众制定健身计划并进行,建立以高校体育设施为主体的全民体质监测和检测中心,构建群众体育健康服务体系,发挥高校体育资源福利事业作用,把体育产业性质的公益事业变成民心工程。
  
  四、发展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的具体措施
  
  (一)政府与高校强强联合,建立多元化群众体育服务体系

  在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中,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在小康水平社会中享有体育服务的基本权利,是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小康社会,了解当前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因此,政府要以全局体育发展为战略思想,采取突破性措施来实现全民健身新发展,积极寻求新的体育资源与高校联合协同发展,利用现有的高校体育资源来满足一定区域、不同人群的不同健身需求,以此缓解群众健身需求与体育场地设施的矛盾,高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既充分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又减轻群众体育锻炼需求方面的压力。同时建立以政府支持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高校社会化服务的长效机制,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这将为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发展寻求新的突破点。
  (二)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为区域和社会和谐发展服务
  高校体育的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时期对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国家部属院校如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它们的体育资源建设和社会化开发处于领先位置,它们依靠体育资源优势,主动为一定区域经济和社会服务,其他省属院校同样依据自身发展目标积极制定体育资源社会化综合利用发展计划,体育资源利用率越高,辐射区域范围内的群众体育活动搞得越好,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作用就越大,这种促进作用将是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的动力。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三)发挥高校体育资源的特色和优势,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高校具有自然和人文资源的特色,其体育设施在数量、种类、规模、装备水平等方面具有优越性,在社会群众体育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充分发挥其作用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第一是社会的开放程度,第二是开放形式,第三是高校自身的经营状况。扩大开放程度以缓解群众体育设施不足的燃眉之急;开放形式主要体现特色和优势定位及未来体育发展的持续性;体育场馆由事业性、公益性向经营性转变,改革体制和完善管理制度,提供多种类的群众服务项目,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使参加锻炼人群得到规范指导,为群众体育工作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体现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的特色和优势定位。
  (四)以人文为依托,提升全民体育素养
  群众体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体育人文环境,提升全民体育素养。高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体育工作队伍,能够引导和推广锻炼方法及运动项目,积极创新群众简便易行的新方法和新项目,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不同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和自然条件,发展具有高校人文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并做好体质监测工作。通过科学研究与实践进而发现并把握其中的一些特征与规律,进一步体现高校人文环境的优越性,不仅有利于群众体育锻炼环境和体育素养的提高,同时还利于群众体育的长远目标,为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出版社,2002.
  [2]秦椿林等.中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目标与战略[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3]刘德佩等.我国城市居民体育现状及其发展战略思考[J].体育科学,1990(1).
  [4]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指导丛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5]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Z].北京,2000.
  [6]邹师.走向振兴老基地中的辽宁体育发展战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

上一篇:试析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三个转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