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在多元文化视阈下大学生的道德信仰问题调(2)

2016-03-07 01:02
导读:二、主要对策 在多元的影响下,高校里甚至出现了信仰危机,如何帮助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中建立正确信仰,坚持倡导主流文化。信仰对有论证、聚合与升

  二、主要对策
  在多元的影响下,高校里甚至出现了信仰危机,如何帮助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中建立正确信仰,坚持倡导主流文化。信仰对有论证、聚合与升华的作用,因此开展信仰,不断提高德育实效。在多元文化状态下,高校德育工作中既不能放纵不管,不闻不问,也不能盲目悲观,应该理性的分析与审视,认真思索多元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信仰形成带来的挑战,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1、发挥"两课"教学作用,加强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高校"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加强两课教学,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理论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突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面对多元文化趋势,要不断改进教育内容与改进教学方法,使"两课"教学既具有理论上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要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大学生道德信仰形成的影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信仰。
  2、加强队伍建设。高尚的师德,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的、长远的,身教胜于言教。《论语》中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的就是人格的魅力。在学校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是一部面向学生的教科书。因此要不断加强全体教师的师德教育,师德建设,强化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树立献身教育、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真正做到自树树人。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有许多实践经验与工作方法,但往往系统不足,因此要不断加强对辅导员系统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培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工作水平与能力。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和文化气氛。校园文化不是无目的的文化,它处处渗透着明确的教育目的,在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上发挥着定向作用。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方式以及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都蕴含着教育目标,对学生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学生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力量。在多元文化影响下,高校要着力于主流文化,大张旗鼓地宣扬主义道德观念,大力宣传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社会主义道德观,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教育。并通过开展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弘扬社会主旋律,让健康、高雅、活泼、明快的校园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4、创新教育载体,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因特网的日益普及,给大学生带来重要影响。因此,要运用现代工具与手段创新道德信仰教育的方法。把大学生的道德建设纳入网络文化中,在网络上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学校要在校园网上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或主页。如网络团支部,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媒体的作用,教育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各种社会思潮 ,大力宣传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
  总之,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教育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高校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信仰,为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提供重要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杨韶刚.道德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陈晏清.荆学民.中国社会信仰的危机与重建[J].江海学刊,1998,(4).
  [5]卢有志.当代中国社会道德信仰危机与道德教育的目标追求[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上一篇:关于高中化学教学的中思想教育之我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