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属性及其观念重构(2)
2016-03-15 01:23
导读:在对高等质量概念进行辨析的同时,我们也许应该回想起在1998年法国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会议。在会议上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
在对高等质量概念进行辨析的同时,我们也许应该回想起在1998年法国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会议。在会议上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各种教学与学术计划、研究与学术成就、教学人员、学生、校舍、设施、设备、社区服务和学术等。”“高等教育的质量还应包括国际交往方面的工作:知识的交流、相互联网、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以及国际研究项目等,当然也要注意本的价值和本国的情况。”“对学校、
和地区的具体情况应予以应有的重视,以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这对我们理解高等教育质量无疑会有进一步的帮助。
三、高等教育质量的观念重构
然而,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特别是在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
就业面临诸多问题的语境下,该用什么样的质量观来分析和评价高等教育?基于以上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和价值属性的分析,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和观念需要做出新的路径选择和重新建构。
1.以内涵发展、水平提高为核心和主题的质量观。高等教育质量观也应与时俱进,建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质量有不同的主题,质量标准也是个发展的概念。”提升高等教育的内涵,提高办学水平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质量主题;确立高等教育质量观,就是要确立以内涵发展、水平提高为核心和主题的质量观。从这个角度来看,就需要我们以运动的、发展的眼光和观念来分析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而不能以静止的、保守的质量观来考察和分析高等教育质量。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2.多元、多层次、多维度的质量观。目前,高等教育不只是数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大、条件的改善、还有类型的增加、形式的多样、层次的增多、高等教育呈现出多样化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教育质量,显然是不客观的。高等教育多样化是多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需求和社会分工多样化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只有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教育,才能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个性发展多样选择的要求。面对当前多样化需求的社会,高等教育必须走多样化之路,科学定位,主动寻找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才能发展个性,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经受住竞争激烈的人才的。因而,在考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时候,就必须构建起多元的、多层次、多维度的质量观。
3.适应市场发展和需求的质量观。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认为:“大学一直是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不断调整自身以回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在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产品”显然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社会的需求,如果培养的人才“闲置”的多,该校的教育质量就会受到质疑,从而该校就会受到来自市场、学生、社会等内外部环境带来的竞争压力。办学价值取向更多地依赖于社会选择,能否满足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学生需求成为检验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只有当高等教育成功地表现出它对地方社会、地区和国际社会是有用的,能够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时候,它才能够得到发展,才能成为群众性的教育”。从而,需要树立适应市场发展和需求的质量观。
4.社会前瞻和预测性的质量观。当前,随着社会进步,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社会需求的即时性之间的矛盾,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对稳定性和社会需求的多变性之间的矛盾,使得高等教育难以全面适应社会需求。高等教育如何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出击?出路就在于真实地对社会需求的、对教育人才需求数量和质量的考察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之举。高等教育只有适应社会人才需求,走创新之路,使创新的速度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甚至有前瞻的超越性,才有可能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使“产品”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达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因而,高等教育的创新性就要求建立起有社会前瞻和预测性的质量观。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高等教育质量观属于教育范畴,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需要我们在时间、空间等多维度、多角度地准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需要我们在大众化教育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学校和学生的数量与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必须是统一的,这就需要我们建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跨越的时期,教育质量观起重要的导向作用。如何发挥其正面导向作用,克服其负面导向作用,促进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