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探析(2)

2016-03-25 01:08
导读:二、尊重美育规律,实现阶段性发展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规律。美育的发展成熟一般需要历经三个阶段:技术——艺术素质教育——情感教育。尽管三


  二、尊重美育规律,实现阶段性发展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规律。美育的发展成熟一般需要历经三个阶段:技术——艺术素质教育——情感教育。尽管三个阶段是密不可分、相互交织的整体,但是对于艺术教育完整的体系来说,每个阶段又有其不同的培养目标。艺术技术教育可以看做艺术素质培养的基础阶段,这里所说的技术即艺术表现技巧,之于视觉艺术,艺术技术可以看做是造型能力的培养,即对形状、色彩的把握能力培养,没有技术的训练和培养,艺术思想就不能表现出来,就无法与形成交流沟通,就无法成为,因为文化是群体或者整体生活方式的表现,而非个体主观臆想。这个阶段的教育比照中国整体教育体系应该在阶段(即中小学教育)得以实现,而更应该注重艺术素质教育和审美情感教育。所谓艺术素质,是艺术能力和艺术涵养的统一,艺术能力即艺术技术,虽然高等教育阶段还需要强化艺术技术,但是已经不是高等艺术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艺术涵养包括艺术经验、艺术认识,以及对各类艺术特性的了解和掌握,是内在的精神品质。艺术涵养可以通过艺术教育得到提高,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文化,与文化母体的传统、、行为方式紧密相联。因此,艺术教育不能脱离艺术赖以生存的母体文化。通过艺术教育,让受教育者感受母体文化的美,并内化于心,而不仅仅是唯技术论,只做肤浅的表面装饰。如北宋画家郭熙所说,“人之啼笑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见之于笔下”就是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是审美情感教育的最高级表达形式,是美育的终极要义,艺术创作形成作品,作品是特有的文化身份识别符号,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就美育发展的三个阶段来说,中国艺术教育甚至高等艺术教育大都还停留在艺术技术教育阶段,这远远滞后于传承、发展人类文化的高等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随着我国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艺术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仅有技法和表象形式的教育是不完全的,应该从文化现象或者说人文素质的高度来整体认识艺术,才是对艺术素质教育的全面认识。作为艺术的整体,文化是艺术的内核,形式只是其外在表象,因此通过艺术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本土文化的优质基因,才能创造出鲜活的艺术形象,才能实现本土文化传承和发展,才能在全球多元文化的生态圈内生存。
  
  三、尊重本土文化,坚持文化多样性
  随着全球化的推波助澜,加之“文化天生具有一种开放和流动的性质”,本土文化被侵蚀覆盖,西方文化成为一种“标准文化”,在世界各地肆意,这引起了人们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幸运的是,全球一体化浪潮的冲击反而促使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问题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艺术教育领域,不同与民族的研究者们已开始了深刻地思考,甚至把如何在教育中捍卫与传承本土文化作为神圣的学术使命。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文化,坚持本土文化价值观,把文化作为确定自我身份的一种手段和力量源泉。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根,其物质和精神上的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蒙昧时期,每一个社会都要尊重自己的传统。一个民族必须了解自己的价值系统、信仰和其他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对于各民族成员认识自己、彼此相互交流至关重要。所谓交流不仅是指日常生活,更是指关乎民族生存发展的艺术教育。当受教育者通过艺术教育深入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之后,才能发掘那些具有普遍人性价值的艺术元素,并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
  民族认同是对全球化压力的正常的、健康的反应。但是,尊重本土文化,并不意味着排斥外来文化,面对全球语境与本土意识的二元对立与冲突,单纯依靠维护传统也是无法保持自己文化身份和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应该根据自身的历史特点和现实要求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努力改造外来文化,从而使外来文化带上自身民族历史和现实发展的特征,即创造性地接受、吸纳和改造外来艺术形式使之为我所有、为我所用。同时,同生物多样性一样,要以包容、理解的态度去了解不同种族、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坚持文化多样性,是本土文化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艺术教育的发展之路。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结语
  21世纪世界经济更加趋向一体化,但文化恰恰需要多样性,传承本土文化是文化多样性得以存在的基础。中国本土艺术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成为一种文化遗存,在信息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何保持这种旺盛的生命力,如何使本土文化血脉代代相传,如何在对受教育者进行学习与生活经验教育的同时,将本土文化镌刻在其心灵深处,就是艺术教育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要解决好这样的问题,就应该尊重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坚持文化多样性,构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和谐文化生态,实现艺术教育的真正目的。

上一篇:浅谈新课改下语文课人文精神内化研究的方法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