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高校教育中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

2016-03-25 01:08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浅谈高校教育中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 儒学人文精神 化育之道&nb

  关键词:高校 儒学人文精神 化育之道 

  论文摘 要: 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代表,以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丰富高校人文教育的内涵是十分必要的。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仁、义、礼、智、信”是人内在超越的根本之道。高校教育中应当启发学生的内在自觉,唤醒学生的内在生命意识,引导大学生进行践行,追求德性的圆满。
  
  卢梭提出教育就是创造良好的,让人性中固有的那些美好的禀赋显现出来。这一观点指明了现代高校教育的两个基本功能:一是科学教育,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注重专业知识的获取,是开发人的智力的教育,体现的主要是以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二是人文教育,使受教育者文化素质和品格得以提高,体现的主要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高校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就必须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人文思维能力,也就是说,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在高校教育中都各自有其合理的内核与现实价值。
  然而,随着化、全球化的逐步加深,我国高校教育实践中,正在经历传统的断裂和经典教育的断裂,出现了教育的功利性和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的化倾向,使人的价值理性在实用理性的全面进攻下显得落寞而无力,人的训练取代人的生存成为高校教育的现实取向,作为陶铸人的灵魂而存在的高校人文教育处境窘迫。由此看来,中国高校人文传统基础建设迫切需要从根本上奠基。而教育只有深植于人类文明的文化灵魂与精神动力的人文传统,才能深植于人性,才能拥有真正的人文精神。儒家文化代表中国6500年的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以儒学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代表。在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全面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丰富高校人文教育的内涵是值得实践和研究的。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一、人文教育研究现状
  
  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是上个世纪末全球性教育改革的热点。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但是,由于条件、社会发展的局限和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人们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人科,因而人文教育受到忽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暴露出来,特别是当今,这种情况更加突出。上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家、学家、教育家及教育部门,纷纷呼唤人文素质教育,并开始了人文教育地位的探讨。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兴起,在大学教育中兴起人文教育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人文教育和儒家人文传统,产生了不少有影响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如朱小曼的“道德人和知识人的统一”、顾琰珏的“追寻人文精神的光芒”、朱汉民的“儒家人文教育的审思”、余治平的“董仲舒仁义之学的特殊性”、甘剑梅的“以儒学文化为根基的教育运动”、郭齐勇的“让儒学的活水流向世界”、卢卫林的“儒学的和、仁、知、勇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等。从1996年以来,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系列。这些思想和著作比较集中的观点:第一,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的一个薄弱环节,人文素质教育应成为高校全面素质教育的重点,重塑人文精神已成为当代大学教育中的一个核念;第二,儒学人文精神可缓解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人与社会的文明危机、人与人的道德危机、人的心灵的精神危机、文明冲突的价值危机的危难;第三,儒学已经淡泊衰微了百余年,需要我们开拓自己的文化资源,需要从汲取理想、价值和道德资源,为民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目标、动力和凝聚力。但目前儒学的实践在高校教育领域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运用儒学人文精神化育受教育者的人格论极少。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国、美国和日本等代表国家。英国政府在1987年颁布的《高等教育——应付新的挑战》白皮书中,明确地把增进人文学科学术成就作为高等教育目标之一。1984年,美国人文科学促进会发表文章《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科学报告书》,对衰微不震的人文教育表示深切关注。在美国,每个大学本科生都必须接受西方古典和经典教育。美籍华人、第三代现代新儒家的领军人物杜维明先生,秉承着儒家的命脉,承担着儒者的使命,关怀着儒学的复兴。日本提出用优秀的文化遗产教育面向国际社会的日本人,要加强人文教育,以克服环境恶化、人的素质退步,以及人的相互间的接触和关心淡薄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国际教育组织也对人文教育给予了特别的关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把“学会关心”作为会议的主题。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会议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年,去吸取的智慧。”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位大学校长在“21世纪的大学”主题下几乎一致地强调了人文精神与人文的重要性。
  
  二、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

  
  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而言,“‘儒学’不仅是一种‘资源’,更应理解为一教化之本或‘教养的本原’”。儒学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有的价值、伦的价值、宗教哲学的价值,等等。儒学知识典范的“为己之道”是人性贯于“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规范,修己成仁、义在正我、以礼立人、以智育人等是不可须臾而离的“伦常日用之道”,这种“伦常日用之道”是一个人内在超越的根本之道。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1.修己成仁。
  “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儒家人文体系的价值核心,是表达人的情感活动的概念。董仲舒曰:“仁者,憯怛爱人,谨翕不争,好恶敦伦,无伤恶之心,无隐忌之志,无嫉妒之气,无感愁之欲,无险诐之事,无辟违之行。故其心舒,其志平,其气和,其欲节,其事易,其行道,故能平易和理而无争也。”
  仁必须在具体清澈精诚恻怛的真实生命中表现,“为仁由己”,一切外在的戒律在很大程度上被否定了,强调知识的修养、美的修养、善的修养等都要靠“己”——主体自身完成,并由内向外发显(推己及人),以维护和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
  《中庸》曰:“仁者,爱人也。”仁的本质性内容是爱,基于自爱、亲爱,到仁爱、博爱,仁者积极地、主动地承担起对于他人和社会的义务。仁者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仁者“见利思义,见危受命”;“仁”要求将外在的社会道德内化为人的内心欲求,也就是从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从主观的“立己”到客观的“立人”,从亲情孝悌到济助众人,从个人的主观修养到社会风气的培养……无一不包,无所不至。以修己为本,在“修己”基础上建立社会的正义和规范,促进社会稳定。从修己到济众,成就于“民兴于仁”。
  2.“义”在正我。
上一篇:试论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