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教育价值观\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2)
2016-04-03 01:05
导读:大学可以考虑重新整合优化传统的课程结构,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根据自己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实际,尝试按这三个系统课程来构建本校的课程结构,使学
大学可以考虑重新整合优化传统的课程结构,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根据自己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实际,尝试按这三个系统课程来构建本校的课程结构,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正如潘懋元说的:“我们的教学改革,既要考虑政策的连续性,又要考虑时代的创新性。”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分享用这些课程资源,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使自己更自觉地、全面地参与学习,实现发展目标,成为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人才。
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应该包括哪些能力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经合组织(OECD)选出了21世纪公民的“三种关键能力”:一是能互动使用工具,包括使用、符号和文本的能力,以便运用知识和资讯与他人互动。二是能在异质性的社群中互动,包括发展和经营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处理和解决突发冲突的能力。三是能自主地行动,包括形成并执行生涯规划和个人计划的能力,主张并维护自己的权利并寻求帮助的能力。[4]
欧盟(EU)提出未来教育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八种关键能力”:一是用母语沟通的能力;二是用沟通的能力;三是运用与科学的基本能力;四是
数学学习能力;五是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六是人际互动、参与活动的能力;七是创意精神:改变、创新、自我设定目标、制定策略、追求成功;八是表达能力:懂得欣赏、、。上述这些能力,重叠且相互关联,同等重要。[5]
经合组织也好,欧盟也好,他们提出的几种能力都是与他们的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的。在我们社会里,我们希望大学要高度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党和国家事业的合格建设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模范践行者。思想道德素质是综合素质的核心,能够带动其他素质的提高。从上述三个系统课程出发,围绕着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目标,笔者把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归纳成大学生成才目标的10种能力。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1. 信息交流能力。能够阅读、、讲述、倾听,并运用这些能力有效地获得、加工、传递思想和信息,以便运用知识和资讯与他人互动。
2. 批判思维能力。这是指理性的建设性的批判思维能力。生能对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理性的、的和紧凑连贯的审视,提出赞成或反对的理由,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方案。
3. 对美的感受能力。毕业生能提高自己对艺术特别是我国传统艺术和人类行为的感,并用美的东西丰富自己并应用于所学专业。
4. 职业规划能力。毕业生能够理解所学专业存在其中的那个社会。能自主地行动,包括形成并执行生涯规划和个人计划的能力,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具有寻求帮助的能力。
5. 专业归属感。毕业生能够认同和关心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价值,认识到必须通过对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系统、持久的研究,来增长知识并推进专业向前发展。
6. 职业道德。毕业生具有谦让、宽容慷慨、担当的品质,能够保持谦虚、恭敬的态度。谦虚而不失自信,自信而不失谦虚。能够理解并接受所学专业的职业道德操守、法规,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7. 合作能力。毕业生能够积极参与促进符合所学专业发展规律的那些重要变革。能在不同族群的社区中互动,包括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处理和解决突发冲突的能力。
8. 自控能力、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青少年的情感意志直接影响智力发展。把“主宰自己”的自控能力看成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优秀人才的竞争首先就是自控能力的竞争。自控能力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它对个人的成长乃至成功至关重要。毕业生能适应社会的和组织的变革,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和组织的要求,能经得起人生道路上的挫折,能理性地对待个人主张被否定、行为被误解、个人利益遭受损害。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9. 领导能力。毕业生能够表现出具有成为该专业领域富有成效的一员的能力,以及在该专业领域和社会组织中承担适当的领导角色的能力。
10. 不断学习的愿望和善于学习的能力。毕业生乐于终身学习,一生都不断地探索和扩展有利于自身、专业和社会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善于经验,干一行积累一行。
如果学校能够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告诉新生所学本专业的课程结构和最终完成学业的应获取的专业能力和上述成长目标的10种能力,并且每一学期、每一学年都做一次检讨,哪些能力实现了,哪些能力还没有实现,或只实现了一半,或实现得不怎么好,加以改进,下一学期、下一学年再加把劲,那么我们相信,凡学习目标明确的、善于反省的学生,目标一定能够达成。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主编.现代思想的演变——从20世纪至21世纪初[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3]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5]杨国赐.新竞争时代:培养活跃21世纪的人才[A].广东省
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会编.第四届两岸高等教育论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C].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