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高等价值观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
论文摘 要:本文借鉴了学家提出的价值观、课程理念,提出由三个系统课程来构建课程结构体系:一是“学养系统课程”,旨在教会学生“做有专业能力的人”;二是“教养系统课程”,旨在教会学生“做有的人”;三是“生养系统课程”,即生命养护系统课程,旨在教会学生“做身心健康的人”。与这个课程结构体系相对应,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归纳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10种能力。
课程是大学生学习的科目、内容和教学进程。大学为学生提供的教育产品是什么?是课程,是综合的、专门的、使年青人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课程。而课程的建设,是受一定的价值观影响的。关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价值观,我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厦门大学原副校长潘懋元教授提的出了独到的见解,这就是“人文与实用协调统一的价值观”,即以人为本的、使人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和以实用的、有利于就业的实用主义并举,把二者协调统一起来。[1]正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笔者认为,我们的大学应该用这种价值观来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正如我国高等学校课程论专家、汕头大学副校长王伟廉教授提出的大学要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课程内容就应该以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依据;同时,人才培养要面向社会需要,课程内容就应该以社会发展为依据,并把二者兼顾统一起来。[2]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许多学者认为,今天的大学实际上是要教会学生“做事”和“做人”。笔者认为,“做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做有道德的人”,二是“做身心健康的人”。为了教会学生“做事”和“做人”,王伟廉从课程建设角度提出要做四件事:训练、启智、教化和熏陶。[3]这也是很独到的见解,但还不够,还应该再做两件事:养身和养心。据此,笔者做进一步归纳,大学课程应由三个子系统课程来构建:一是“学养系统课程”,旨在教会学生“做事”、“做有专业能力的人”;二是“教养系统课程”,旨在教会学生“做人”,是“做有道德的人”;三是“生养系统课程”,即生命养护系统课程,也是旨在教会学生“做人”,是“做身心健康的人”。
与实用主义价值观相对应的“学养系统课程”,要安排做两件事。
第一是训练。王伟廉认为,通过训练,使学生有本领从事某一职业。如,在现代社会,靠自学几乎是不可能的。、等都是如此。具体到课程,特别是技能性的课程,具有明显的专门性,只要花时间,而且训练得法,水平会直线提高。如、的训练等。
第二是启智。王伟廉认为,在大学,有很多课程是没有与上述一一对应的专门化功能的,如、、、、、等课程,这些课程能直接或间接地把人变聪明。教育本身就应该使人变得更聪明,因此,需要开设这些课程。
与人文主义价值观相对应的“教养系统课程”,要安排做两件事。
第一是教化。王伟廉认为,大学还承担着社会道德的教化任务,人不仅要有从事某种职业的本领,还要具备基本的道德,这是人的社会化的要求,是融入社会的一个必要条件。在完成这个任务的时候,除了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类的知识课程外,还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和宣传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