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职业教育网(2)
2016-04-13 01:07
导读:3.高等 中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受传统模式的影响,我国高职教育过分强化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强化如何做事的知识学习,忽视如何做人、如何生活
3.高等中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受传统模式的影响,我国高职教育过分强化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强化如何做事的知识学习,忽视如何做人、如何生活的人格教育。高职教育的功利性太强,特别是条件下,高职教育目标纷纷向市场需求方向调整,过于看重人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人的主体性价值。这导致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如过弱的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修养不够;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和专业领域受到局限;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基础训练和全面发展受到影响;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所以,高职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对过去过分强调专业教育的反正,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做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人。
目前,许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都提出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即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岗位、技能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相应专业的应用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大多为培养岗位基本技能的课程,培养学生参与生活、社会责任感等非专业性教育的课程少之又少。
4.高等职业教育中通识教育的途径
高职通识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应该是一种教育观,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它应该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其目的是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正逐渐为高职各大学所接受,在构建与通识教育相适应的高职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推进实施。
4.1 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推行通识教育。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根据我国高职的现状,针对我国高职大学生的特点,现有的思维方式设置合理的切实可行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坚持按学科大类招生,在大学一不分系,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原则,要加强基础知识、综合知识的学习,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要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主动接受新知识的知识结构体系,养成自我学习、自我钻研的能力。
所以高职大学在一年级人文培养的课程是可以不分系和专业上课的,从二年级开始专攻专业课程。基本上这种成材教育认为是基本功,训练做人的基本条件,然后才是专业,还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学生为了他们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应该允许学习其他专业的课程。比如专业的学生喜欢专业的课程,就允许该学生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一块上课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
改革现行学习成绩评价办法,在
上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程度,考察综合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
形式上可以多样化,课程成绩可以考试与考查、开卷与闭卷、
与口试、考勤与作业、讨论与论文等形式取得;加强
校园文化建设,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课外学分实施办法,有条件的可以建立学生科研小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4.2 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高职培养的学生一定是具有某方面专长的人。因此,专业教育是高职教育永恒的目标,只是把专业教育的时间推后到高年级,加强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更丰厚的土壤。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同时也要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结构,在学习和工作中要不断地扩展知识领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4.3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
作为起模范作用的教师是通识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一个具有高标准和善于关心人的教师在行为方面肯定会教给学生更多的超过该时限的东西。课程只是骨架,而它的血肉和精灵必须来源于师生之间难以预料的相互影响和交感作用。教师不应该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灌输给学生,而是要与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基础上进行交往和对话,为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教育情境;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样,学生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科学知识与技能本身,而是科学知识背后所蕴涵着的科学家们的辛勤劳动、坚韧的毅力、大胆的创新以及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这往往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通识教育”作为的一部分,被学者们重视的历史并不久远,但它的生命力却极强,已经从一粒种子成长为一棵大树,已经从一种教育理念发展成为科学化、系统化的课程设置模式,而且它的发展轨迹并没有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