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论基于需求分析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

2016-04-20 01:06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浅论基于需求分析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关键词:需求分析 课程设置 商务

  关键词:需求分析 课程设置 商务

  论文摘要: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缺乏对商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成功地将传统的以和为主的英语专业转到商务英语方向上来是许多学校正在探索的问题。文章介绍了专门用途英语的需求分析理论,阐述了需求分析理论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作用,探讨了以需求分析为理论基础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随着中国入世、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对外商务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趋势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经济的需要,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少,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的培养模式”。商务英语人才作为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需求不断增加。
  
  一、对商务英语的界定
  
  商务英语是在ESP理论背景下提出的,ESP通常是某个特别工作或行业相关的特定内容与一般有效沟通能力相关的内容的结合,它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学习者有明确的目的,应用于特定的职业领域;二是有特殊的内容,即与该职业领域’相关的专门化内容。商务英语具有ESP各个领域重要的共性,如需求分析、大纲制定、课程设计和教材建设。社会语言学家Strevens认为ESP的目标是由学习者对英语的功能和实际应用的需求决定的,因此,ESP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从ESP理论视角看,商务英语是一种特色鲜明的英语教学方式。Kennedy和Bolitho曾从ESP的分类上界定商务英语,把ESP分为职业用途英语(EOP)和学术用途英语(EAP)。EOP指从事某一行业工作所使用的英语,实用性、专业性较强。EAP指用以完成学业或进行学术研究交流所使用的英语,学术性强。商务英语归为EOP。


  
  二、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不足
  
  作为我国高校的新兴专业,目前的商务英语专业还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1. 课程设置不合理
  设置的课程与学生的需要和未来的职业岗位要求存在差距。商务英语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用英语进行外贸商务活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缺乏对行业、社会需求的和综合分析而设置的课程和选编的教材会与学生的需要和未来的实际工作要求存在差距。
  
  2. 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大部分课程仍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理论课时大大超过实践课时。课程设置中仍偏重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关于商务英语知识的教学内容较少,涉及商务英语的实践课程就更少。另外,我国目前的商务英语教师大多数是知识结构单一的语言型人才,缺乏系统的商务专业知识和从事商务活动的实践经验。加上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理论与实践常常脱节,因此,尽管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不少经济和外贸知识,但是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和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较低。
  
  3. 设置模式单一,未体现“复合性”
  目前,大多数院校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仅是在原有的英语专业课程基础上增加几门经济类课程。这种设置缺乏英语与商务的整合,不能体现商务英语跨专业学科的特点。纯语言性的课程缺乏商务背景,不利于学生将语言与商务知识和技能融合并形成综合能力;纯粹的商务理论知识,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特殊用途英语的水平。
  
  三、需求分析理论

  
  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Purposes)的一个分支,其研究者们认为需求分析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和课程的设置具有重要意义。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是指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和教师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对学生的主观与客观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从而确定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需求分析是ESP课程设置的基础阶段,也是大纲设计、教材编写的基础。
  1987年,Hutchinson and Waters提出了目标需求(targetneeds)和学习需求(learning needs)两个概念,构成了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过程。教育者一定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学习者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并在设置课程时尽可能满足这两种需求。
  
  1. 目标需求
  目标需求是指未来工作情景要求学习者必须学会的知识和技能。目标需求又可细分为必学知识(necessities)、欠缺知识(lacks)和想学知识(wants)。所谓必学知识,即是学习者将来为顺利完成他的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欠缺的知识即为目前知识水平与目标水平之间的差距;想学的知识即为学习者面对特定情景而感到想要学习的部分。
上一篇:浅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及对策研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