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高职《大学语文》中生命意识与人文关怀教(2)

2016-05-04 01:01
导读:3.2 经典阅读审视当下人生。对大学生而言,现实世界的爱欲、悖论、问责是最真实不过的,人文唯有穿透现实,方能承受生活的重压。大学语文课程面向

  3.2 经典阅读审视当下人生。对大学生而言,现实世界的爱欲、悖论、问责是最真实不过的,人文唯有穿透现实,方能承受生活的重压。大学语文课程面向的多是大一新生,正面临着对自身的重新认识定位、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调整,以及成长过程中接踵而至的挫折,加之对青春、爱情等问题的敏感、困惑和茫然,使他们迫切的需要获得指引和帮助,更容易从阅读中寻求人生经验和价值导向的指引。教学过程中可因地制宜,结合不同的作品的阅读,因势利导,与学生现实世界结合。如《伤逝》教学过程中,提示学生可以尝试进行角色代入和角色转换,探讨涓生对待职业的态度和失业后心态等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叙事视角叙述效果差异的同时,学会对生活中出现的人际关系障碍等学会换位思考。通过分析涓生的懦弱和缺乏责任感,在困难面前没有和子君携手面对,而是选择退缩与逃避,引导学生思考个体生命在爱情中的责任;而子君在这一失败了的爱情中所体现出的欠缺,则是未能独立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丧失与人格依附等问题。
  4、因势利导、倡导真爱的途径渗透大学语文生命与人文关怀教育
  《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要求授课教师要关注人生,以人为本,教学要用文本的积极因素去引导学生们在生活中做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人。

  4.1 因势利导,榜样激励,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大学语文教育中需要因势利导,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充分发挥文本中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许多作家的人生经历、选择以及由此体现出的人生观是蕴涵其间的人文精神最生动的体现,对学生具有垂范作用。鲁迅为改变和提高国人的精神素质而选择的弃医从文,并在时代的风雨中以深邃的目光和坚毅执着的勇气持续发出自己的声音,显示了铁骨硬汉不屈不挠的人格魅力。巴金一生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晚年后对自己的严厉解剖和批判,更是对自我人格不断追求完善的典范。此外,郁达夫的率真、徐志摩的浪漫、汪曾祺的冲淡、北岛的叛逆都以其独特的人生选择来展示和丰富着人文精神的不同侧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作家人生选择的关注,可以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影响、鼓励和安慰着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对其健康完善之人格的形成颇具影响力。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作品本身的内涵往往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王蒙的《安详》倡导一种雍容大度的生活态度,而不纠缠于琐碎小事的困扰;法国思想家蒙田的《热爱生命》里,倡导人生要过得“丰盈饱满”,“领略美好时光”;英国著名女作家伍尔芙的《笑的价值》认为微笑面对人生的心态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可以像“利刃一样应对外来的矫饰、虚套和压抑”,只要能认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就能微笑面对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4.2 倡导真爱,以关怡情,燃起生命的热情。真实鲜活的生命是充满七情六欲,在我们生活的道路上,亲情、友情、爱情于我们而言仿佛就是我们需要呼吸的空气,但在生活中往往我们会有呼吸艰难的时候: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友情陷入谷底;爱情触礁搁浅……面对如上情况,该如何理性应对?文本中的课文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照:《祭十二郎文》《追悼志摩》《怀念萧珊》,或哭亲人,或悼友人,心情郁结忧伤,但在哀伤中仍有对生活的美好展望;《关雎》《静女》《蒹葭》等篇章,或表达两情相悦的缱绻深情美好,或表达“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痴情守望。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山光水影的熏陶中,心灵的狭隘、偏激、冲动、暴怒、苦闷、创伤都可得到修复。“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春江花月夜》展现青春洋溢之美;“东南形胜”、“烟柳画桥”的《望海潮》展现风情之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富有诗情画意;《瓦尔登湖》寂寞、恬静、智慧……这些课文提供了丰富的视角,用山水的灵秀、壮阔、幽深、诗情画意来涤荡心灵的埃尘,让我们去体味生命的美好,愿驾生命之舟徜徉在人生之路。
  
  参考文献
  [1] 叶澜等.与学校实践[M].北京出版社,2001
  [2]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l997(9)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3] 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4
  [4] 教委高教司.大学语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上一篇:试论浅析高职高专英语教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