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团体动力学与作文合作性学习初探(2)
2016-05-20 01:04
导读:作文团体合作学习的实施程序: Ⅰ.高一年级,练习记叙类作文的,每学期的前三个月为团体合作作文阶段,后两个月为个体独立作文阶段; Ⅱ.高二年级,
作文团体合作学习的实施程序:
Ⅰ.高一年级,练习记叙类作文的,每学期的前三个月为团体合作作文阶段,后两个月为个体独立作文阶段;
Ⅱ.高二年级,练习议论类作文的写作,每学期的前两个月为团体合作作文阶段,后三个月为个体独立作文阶段;
Ⅲ.高三年级,同一文题的二次作文,第一次练习记叙类文体,第二次练习议论类文体,个体独立作文阶段。
四、记叙类作文的团体合作学习
从记叙类作文的团体合作学习入手。体裁上,只要是记叙类的,无论是故事、传奇,还是小说、
戏剧,都可以让学生写,不要设置障碍;文字量上,尽可能让学生多写,而且多多益善,以此让学生多练笔,比如小说可以是短、中篇,甚至可以是长篇,几千字、几万字都可以。
这阶段团体合作的内容可以体现在文题的确立,主题的开掘、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设计、表现手法的使用等方面。鼓励学生展开自由热烈的讨论,把每一方面的多种讨论意见记录下来,从中选择最佳意见。我们把这过程中形成的意见叫做方案,把从酝酿诸多方案到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过程叫团体决策。决策的方法可以采用奥斯本头脑风暴法,教师要告诉学生团体合作的原则:第一,禁止在提意见阶段批评他人,反对意见必须放在最后提出。第二,鼓励自由想象,想法越多越好,不要限制他人的想象。第三,鼓励多量化,想法越多的人越可能最终获胜。第四,寻求整合与改进,一方面增加或改正自己与他人的意见,另一方面把自己与他人的观点结合在一起,提出更好的决策选择。尽管最终的最佳方案只有一个,但在最佳方案形成过程中鼓励自由想象和鼓励多量化最重要,因为自由想象和多量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教师在课堂上及课后,应做好、督导、服务等工作。所谓指导,就是教师要告诉学生拟题、立意、剪裁、建构等方面的基本原则,阅读学生文稿,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所谓督导,就是为学生的写作行为制定日程表,并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所谓服务,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题材的范文,让学生有模板可依。
强化成就感是后期教师的最重要的工作。经过两次或多次修改之后,各组最终定稿。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作文写在正规的稿纸上(或形成文稿),把它们装订起来,形成学生作品集,在班级内部进行交流,在学校或者家长会上进行展览,如果是剧本还可以让学生把它演出来,形成视频资料,或者可以把作品发布在小组的博客上,向报纸刊物投稿,以进行激励。
五、议论类作文写作的团体合作学习
议论类作文的团体合作性学习的方法和记叙类作文的团体合作性学习的方法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题材与立意、团体决策等方面的处理方法。
题材与立意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热点话题,比如“三鹿奶粉事件”、“小沈阳现象”等;教师也可以指引导学生从课本里的一些
议论文汲取养料,比如可以以《传统与文化传统》的“”为靶点,可以以《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的主要观点为驳论对象。
这阶段团体决策可以使用德尔菲法:第一,要求小组成员对某个论点提出尽可能多的论证方案。第二,教师对小组成员的意见加以整理,并将整理的结果反馈给成员。第三,小组成员在得到反馈之后重新就刚才的论点提出新的论证方案。第四,教师再整理并提供反馈,直到小组就此问题达成一致。使用德尔菲法对于教师工作量是比较大的,然而这往返反复的选择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不断地积累素材,不断地提炼观点,这些对学生的益处是显然的。
先写长文后写短文,似乎违背认知规律,其实不然。因为在写长文的时候,并不给学生设置任何框架,让他们自由地去闯,自由地去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真正掌握写作法则。而后期写符合大纲要求的短文,则要受到种种约束,因此,长文不比短文难写。
以上是我三年来作文教学实践的尝试,虽然历经种种困难,但结出了一些果实,至少现在学生不再那么厌倦写作文,我也不再那么厌倦批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