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适合我国实际的教体结合竞训策略探讨(2)
2016-06-29 01:00
导读:3.缺少切实可行的训练模式。在教体结合过程中,一些部门常常死搬硬套训练队的训练模式,教练员及相关人员没有对学训结合的深层次规律、适应学校化
3.缺少切实可行的训练模式。在教体结合过程中,一些部门常常死搬硬套训练队的训练模式,教练员及相关人员没有对学训结合的深层次规律、适应学校化的竞训体系进行深入详尽的探究,教育部门也缺少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输送和保障机制进行制度构建。其结果是,教体结合培养模式的优势未能充分得以体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学习与运动训练之间缺乏科学的引导,竞训计划与学习进度缺乏合理的匹配,使得学生运动员训练和学习的处置难度增加,比赛期间学生运动员的学习受到严重影响,
期间学生运动员比赛和训练亦会遭到破坏。
4.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协调不佳。在分工协作体制下,省市县体育管理部门与学校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学校承担文化课学习,而体育部门负责学生运动员的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和训练比赛工作。此运行体制强调分工协作,使双方的优势发挥至极,共同达到培养双高人才的目标,但由于多头管理,运动员学训安排出现不统一的状况。
三、完善我国教体结合的策略
1.多种运行模式结合。无论是分工协作制、高校主导制还是三集中的运行模式,都有其优缺点。目前,适合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应是三者综合运用,取长补短,依据现实可能,选择适合自身的培养模式。
2.依据竞技运动训练规律,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与专业队运动员相比,学生运动员业余训练的性质和学训结合的特点,在训练的时间上学生运动员相比专业运动员差距很大,学生运动员难以拿出全部的精力和时间投入训练,学训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于学校竞技体育中。将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科学地运用于训练实践,利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减少训练的盲目性、主观性,增加训练的针对性、客观性,提高训练效率,已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针对目前在教体结合过程中照搬专业队训练模式的情况,建议教练员、科研人员及相关人员加强对学训结合的规律、适应学校化的竞训体系研究,教育与体育部门应协调匹配,分工具体、明确,切实加强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输送、保障机制及运动员退役后就业安置的制度设计,充分发挥这种优越的培养模式。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3.利用体育专业院校优势,推行训练、教育、科研三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在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教育过程中,体育专业院校表现出特别的优势,构建适应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发展需要的训练、教育、科研三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当务之急。建立适合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特色的办学体系,以全面教育促进运动训练和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为牵引,以运动训练为媒介,在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和运动成绩过程中,检测教学成效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真伪。竞技体育与进入学校体育,也使体育教学工作与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有机融合,达到夺标与育人的双重目标,也有力地促进了学校体育对普通学生的素质培养。
4.成立竞技体校和运动训练一条龙的培养体系。学生运动员从小学阶段开始选入竞技体校,一直到上大学甚至读研究生都在一个体育专业院校学习和训练,这一体制的优势性体现在:(1)保证运动员训练的统一性和连续性。(2)可以较好地解决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安置和文凭问题。(3)运动员在培养过程,有固定教练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克服运动员分级训练培养体制中互相不适应,而且还有益于教练员制订系统的多年训练计划。另外,学生运动员还可与高水平运动员一起训练,使较低水平运动员可以亲眼目睹高水平运动员高超的运动竞技能力与竞技能力的培养过程,提高了训练和成才的效率。
5.文化学习途径的解决。在文化学习上,低水平运动员强调综合、全面能力培养,全面发展和注重能力培养的特点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教育方针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高水平运动员在全面学习基础学科知识之上,加强对其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根据其训练、竞赛、地点的异同,分为借读(学生在训练地点附近选择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借读)、队读(学校统一安排教师到在训练地授课)、校读(学生在学校集中授课)、自读(按教学大纲自读)等。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6.树立综合发展、育人唯上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观。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中出现的诸多难题,其没有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上升到育人的境界,没有在教育视角下实施运动训练,没有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统筹到终身教育的界线是问题的根源所在。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看做一个专门的职业,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简单解为充分挖掘人体机能能力的极限是片面的,不应忽略人是统一的完整体,人体的竞技能力是一种综合表现能力,需要各子能力互相协调、相互配合,只有全面拥有各子能力,才能在比赛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语
教体结合模式是目前最适合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之一,是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深入探讨了我国教体结合的三个运行模式、教体结合的困境,并据此提出了完善我国教体结合的策略。然而,我国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道路还任重道远,大部分学校对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还在试探、徘徊之中,教体结合依旧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讨论的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