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跨文化交际为导向的英语教学研究(2)
2016-11-16 01:15
导读:三、如何应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针对上文指出英语教学中所呈现出来的诸多问题,加之由于世界形势迅猛,国际交流不断扩大,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
三、如何应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针对上文指出英语教学中所呈现出来的诸多问题,加之由于世界形势迅猛,国际交流不断扩大,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适时地调整我们的英语教学策略与方式,不断研究出适合我国当前国情需要的教学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以“跨文化交际为导向的英语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培养以英语语言能力为基础,提升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实际交际能力及综合素质。这种指导思想的提出是建立在众多理论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的。
(一)坚实的理论基础
为适应国际交往日益扩大的形势需要,为培养各级外语人才,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英语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20世纪起流行的翻译教学法到七八十年代末兴起的听说法、认知法和90年代兴起的交际法及现在流行的任务型教学法,在不同的时期,它们都对我们的英语教学、人才培养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20世纪50年代新建立初期,工作的重点在国内的基础建设上,而对外的交流十分有限。因此英语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模仿范文进行写作的能力。授课主要是用母语进行,重点讲解与分析为句子成分、语音、词汇的变化与语法规则。这样的教学方法在我国延续了几十年,其教学方式虽为学生打下了牢实的语法基础,但单一的教学形式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它既不重视口语教学,又忽视了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培养,更不用说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了。
80年代我国在全面进行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时候,这种教学方法已不能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随之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实用型的交际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70年代据海姆斯(Hymes)和韩礼德(Halliday)的理论形成的。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它既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主张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用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为进一步提高这种教学的效率,在我国同时还流行起听说法,特别是以著名心家卡鲁尔、奈瑟尔、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他们主张语言是受到支配的创造性活动,对教学改革进到了促进作用。因此,近年来又兴起了一种“在做中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交际法的发展。它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围绕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具体可操作性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解释、咨询等各种语言活动来完成任务,达到学习掌握的目的。这种方法极大地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应变的能力。因此,近年来我国各级英语教学水平都有大幅提高。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随着我国国际交流面的扩大,所接触的文化领域也越来越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习者对交流掌握的难度。因此,无论是听说法、认知法,还是交际法及任务型教学法,都还只停留在重语言技能层面上的研究,但这些已为跨文化交际的英语教学打下了基础。而跨文化交际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知识技能,还需要有一定的思维和跨文化教育。只有通过语言知识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同步培养,才能使学生用地道的英语去交流沟通,传递多元文化。基于以上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英语教学中长期积累的经验及扎实的理论基础,进行以跨文化交际为导向的英语教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二)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频繁的国际交流使我国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幅度地提高。持续性的改革开放政策也势必会引导中国走向更加富强。因此,在这种国策之下的外语教学无疑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与发展机会,特别是英语教学。
为了培养更多适应这种形势发展需要的外语人才,了解不同文化习俗,研究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宗教信仰等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技能和语用的能力,更有效地使用语言知识,减少国际交流中交际者之间的误解与摩擦。我们可以将这些融于语言材料之中,贯彻于教学的每个环节,但要实现这一点国家的政策是首要保障。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让众多的受益匪浅,国际经济联系越来越频繁密切。因此,语言沟通成了经济合作首要的桥梁。许多公司、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急缺懂专业外语的人才,这也极大地拓宽了外语人才的培养口径,而且需求量大。在这种条件下,英语教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因此,以跨文化交际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更能顺应时代的要求,更能培养出国际化未来人才。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改革开放以来,外国文化不断涌入我国,人们已逐渐理解并接受了不同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外国节日、宗教信仰、价值观等,心理上的宽容度也慢慢增强。这种中西文化的进一步碰撞与融合,使人们不再将学外语视为鹦鹉学舌,而是将其视为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一个桥梁。有了这种思想上的转变,人们学习英语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渐地由被动转为主动。更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它也是向世界传播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就是一个极有力的证明,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也越来越吸引外国友人更急切地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
开明的国策、频繁的商务交流以及人们心理上对于外国文化的宽容都使得“以跨文化交际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有了一个良好的研究发展环境。
(三)可行的教学操作性
外语教学的不断发展不仅得益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首先,还因为从事这项工作的教育者的整体素质较以前有了极大提高。他们不仅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中绝大多数都已认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这种强烈的意识或源于他们在英语文化下的直接生活经历,或源于各种与英语文化相接触后的疑惑,这就为教学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首要前提,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其次,由于英语教学研究工作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人们对教材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尽管目前大、中、小学生所用教材有着这样或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讲授如何进行这种交际的
辅导书越来越多,均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用作补充材料,而且这种辅导补充材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在此基础上,我们更要加强跨文化交际内容在教材方面的建设。
与此同时,经济环境的极大改善,使得我们现有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可运用的教学工具既具操作性又生动、真实。这些先进的设备为语言教学创设真实运用环境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如多媒体教学,从DVD碟机的放片,机PPT教学到教学,对语言环境的模拟越来越真实,甚至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真实的国际交流。这些均为跨文化交流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大大地提高了学习者的兴趣及学习效率,特别有利于提高学习者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结语
进入21世纪后,步伐越来越快的全球化进程及世界多元化的趋势都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停留在语言素质上的教学显然不能满足这种发展的需要。因此,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以跨文化交际为指导思想,才能真正将语言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走向世界,并向世界展示一个全新的、富强、自信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