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文章将过程教学法引入高校本科翻译教学改革,探讨了其实施的可行性以及对学生翻译能力提高的积极意义,同时对翻译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关键词]专业 翻译教学 过程教学法
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来临,全球化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最突出特征,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2006年2月21日《青年报》在第一版刊登题为《我国翻译人才缺口高达90%》的报道,可见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不再是作为语言学习的手段存在于英语教学中,而是作为一种教学目的而存在。在这种要求下,笔者试图以过程教学法为切入点探索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一、翻译教学中的传统翻译教学法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翻译课的教学方法基本上延续50年前的模式——课堂灌注法,即老师讲、学生听。从绪论到结束语,一章一节,一举一例照本宣科地讲到底,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在课堂上听听记记,前读读背背,时抄抄写写,拿上个考分结束翻译课,而且还自我感觉不错。考试结束,学分拿到,翻译知识也基本返还给老师了。现实生活中种种劣质译文,追其根源可能多数由此而来。
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播简单地由教师指向学生,注重翻译的终端效果,即学生的译文。因而,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和合作相当有限,学生之间也缺少必要的合作和交流,从而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由于修课学生多,教师不可能一一提供反馈信息,学生亦无从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不利于翻译能力的提高。此外,传统的翻译教学方法片面强调语言知识和翻译知识的传播,而轻视翻译技能的培养,极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翻译实践能力。
二、过程教学法与翻译能力培养
(一)过程教学法应用于翻译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可行性
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最早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法国巴黎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日本与朝鲜研究系日法科技翻译课程中运用,经十多年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初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翻译教学模式,法国的Gile(现任欧洲翻译研究学会主席)于90年代中期通过著书的方式比较详细地阐述了这种翻译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及其在教学中的实施方式。随后很多学者又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出发,丰富了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理论。
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是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即知识的掌握是一个过程,学习者在面对复杂问题和任务时,自己去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或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而学习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特别是一些关键时刻尤其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引。具体来说,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给学生布置翻译作业的时候,注重引导学生注意翻译过程,在解决翻译困难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可以使用哪些翻译手段和方法。因此,“授之以渔”是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