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文体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2)
2016-12-17 01:13
导读:第三是对等问题即翻译讲究对等。从理论上说,翻译过程就是在另一种语言中寻找与原文对等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但以往我们注意得较多的是意思上的对等,
第三是对等问题即翻译讲究对等。从理论上说,翻译过程就是在另一种语言中寻找与原文对等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但以往我们注意得较多的是意思上的对等,从文体学的角度出发,对等至少包括以下内容:意思相同;形式相同;文体相同;感情色彩相同。有位学者有一次在校对译稿时,发现一位同志将“He was already three score and ten.”译成他已70岁了,这样译尽管意思上完全对等了,但从文体学的角度看,译文与原文不是很吻合,因为“three score and ten” 虽是“70”的意思,但文体庄重古雅, 故改译成“ 他已至古稀之年”,因为“ 古稀之年” 一词来自“人到70古来稀” 这一熟语,故意思相同再则“ 古稀之年” 一词文体色彩也较为庄重,故与原文较吻合。
最后谈谈“ 适合性” 的问题。有些人在翻译时往往只注意语言的正确性,而忽视其适合性。对“什么样的语言适合什么样的场合”这一文体学的核心问题缺乏了解因而有时译文虽然正确通顺,却不能体现原文的风格和精神。这就是通常说的不得体,这种情况在原文具有独特的文体风格时显得尤为突出。例如,我们在翻译政章时就要注意政论文体的特点,语言庄重规范、结构严谨、句式复杂、长句多、逻辑性强、信息点多、语言冗余现象少,采用正规或极正规的文体,一般不采用口语体或非正规文体,如果忽视了这些特点,是很难能拿出好译文来的。所以,要解决译文的得体问题,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一点文体学的研究,运用文体学的研究方法去分析原文的表现形式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关系,然后在译文中选取最为准确、最为适合、最为有效的表达手段去表现与原文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效果。
三、结论
以上谈及的只是文体学的几个方面,文体学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从词汇、短语、句子到篇章结构,从语音、语法、修辞手段到韵律、节奏等方面,甚至涉及社会、、文化、心理等各方面的因素,当然,我们翻译工作者并非要像文体学家那样详尽、细致地去分析将要翻译的东西,而只是要运用文体学的理论从总体上把握所要译的材料,运用文体学的分析方法去处理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总之,虽然文体学有其本身的局限,也不可能解决翻译中的一切问题,但从它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去研究文章的表层形式与深层含义、文体功能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出发,它对于解决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即形式上的吻合“ 形似” 还是意义上的吻合“ 神似”,或直译还是意译的问题,对于进一步和完善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无疑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探讨价值。
:
[1]王佐良.文体学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38-158.
[2]菲茨杰拉德.大人物盖茨比[M].范岳译,辽宁人民出版社:47.
[3]侯维瑞.
英语语体[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88:47-50.
[4]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