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
2017-06-26 01:02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浅谈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中国特色 就业导向 论文摘要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中国特色 就业导向
论文摘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推动高职教育的课程目标,逐步朝着“就业导向”过渡;专业设置要有现代性;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学工厂;将企业作为顾客,按企业需求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往往被看作是“低等教育”、 “脆弱教育”和“淘汰教育”,社会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和选择上,常常有意无意地降低职业教育的地位,形成就业政策以学历为导向,按照学历文凭的高低确定经济收益。目前年轻一代多为独生子女,当然不愿意选择淘汰机制下的职业教育,于是家长们只能苦心经营让孩子挤上普通高校的“成才桥”,这些因素制约了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和质量。另外,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存在产教脱离、校企脱离的现象,出现多样化需求与单一化品种的矛盾,不能够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针对这些现象,各地区各行各业都在呼唤职业教育的改革,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现代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
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
一、发展职业教育的紧迫性
在2l世纪的经济竞争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切合我国国情的。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使许多学生及家~x,j-升学的选择更趋于理性化。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结构是呈金字塔型的,位于金字塔底部是人数需求量最多的技术工人。越往上去,人才层次越高,社会需求量也越少。l998年后大学的大幅度扩招,使大学毕业生猛增,就业难也就成非常自然的事了。随着中国的人世,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中国制造”的日益崛起,我国更加需要大批有文化且掌握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高级技工严重缺乏已成为当前许多制造企业发展的“瓶颈”,有一技之长的高职毕业生供不应求成为普遍现象,技能较强的高职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青睐,这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渠道。目前,职业教育与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社会对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逐步从数量紧缺转向结构性紧缺。尤其是高级蓝领更是严重短缺。根据劳动和
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报告表明,目前中国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人7000万人。而在技术工人队伍中,高级工仅占3.5%,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40%的水平相差甚远。据调查,广州市十五期间高级工以上技工缺口10万人,平均每年需要1.4万左右技师,9.42万高级工。重庆市高技能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2.2%,北京市每年技_T缺口达33万人,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中现有的35万名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23%,而技术工人中初级技工占60%,中级技工占35%,高级技工只占5%;这些数字显示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大学排名 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教育的毕业生除了少数继续进人大学或研究院深造外,绝大部分都进人企业就业。因此,按企业需求进行教学就成为必然。这就要求学校将企业作为顾客,与企业在人力、物力资源上合作,改造教育环境,按企业需求人力的数量、规格和具体专业特长培养人才。 1.高职教育要积极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德才兼备型人才的需求日盛。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不仅仅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更注重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在单位能否敬业、乐业、创业,推动企业的发展。高职院校建立适应专业发展的创业实训基地,让学生通过实训,对企业的创立、经营、管理有较系统的了解,切身感受创业的艰难和乐趣,激发他们的自主创业的兴趣,并对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感性上的认识。高职院还要让学生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实践,组织他们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在实践中,让学生担任一定岗位的工作,独当一面,适应真实的职业环境,在工作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同时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他们把这种规范养成习惯而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
2.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这包括基础技术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创新。综合应用能力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的应用开发工序来培养的。这就要求设置相关教学环节,使学生丰富理论知识,加强实践能力,并掌握有效的工作方法。
3.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正经历着从传统的“升学导向”逐步过渡到“就业导向”
课程目标以是否满足行业和企业的岗位需求作为价值取向和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与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职业还会进一步更新,智能化机器会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生产与服务领域,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将会逐步适应这一变化和需求而产生又一次转变,将会重视培养具有“关键能力”的劳动者。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4.职业教育要求教师实现从“以教师的教为主”向“以学生的学为主”而设计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单向传授知识和信息,提供正确答案,而是营造一种平等宽松的氛围,指导启发学生们的讨论,适时提出恰当的问题,成为双向交流的“促进者”。职业教育应突出能力本位,将能力的提高作为一个自主的、贯穿于人的整个工作和生活中持续提高的过程。
5.专业设置的现代性
为适应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对职业人才的更高要求,职业教育里的专业设置,要更具现代性。要在增长迅速的就业领域里开发新的专业设置。还要加速现有
培训职业的现代化。如果一个院校开设的专业较多、较杂,实习、实验、实训教学设施跟不上,没有专业规模,必然单班课多,课程种类、门数多,就必然需要配备较多的教师。如果配备的教师少,教师上课的课时、课程门数必然多,教学质量必然无法保证。因此必须形成大类专业,这样教师上的课才能专而精,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形成特色专业。
6.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学工厂
充分开展实践教学应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有了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厂,高职教育的特色才能落到实处,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对现代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不但在实习、实验、实训教学设施上应加大投资力度,还应提高实习、实验、实训等教学设施的利用率。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学生可安排在不同的学期、不同的时间分多批次进行实习、实验,避免有些实习、实验教学设施扎堆使用,形成紧一阵,闲一年,甚至闲置多年的低效益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