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数学新课程倡导的最高境界

2017-08-04 06:57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数学新课程倡导的最高境界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在不经意中给学生太多的限制,让学生动手实践,总是规定一定的程式进行;让学生自主探索,总是怕学生远离教师设定的轨道;让学生合作交流,总是尽揽对结论有效的信息,一些分组研讨也流于形式,草草收场。新课程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只有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状态下,才能不断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面对当前的教学形式,我觉得每位一线教师都应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无言”的境界:

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生能够发现和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少作或不作启发或暗示,让学生在自主感知、自我解决问题中,开启思维的闸门,迸发创新的火花。只有达到“无言”的课堂境界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和独特的个性。

学生在教师“无言”的教学中,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教师以“无言”换得了学生自主探索后的“多言”,从而使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用自己的思维、想法指导行动,并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在“做数学”、“体验数学”中获取知识,培养出真正的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

二、“无案”的境界:

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一种现象,教师总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探究,“一二一,齐步走”,完成教师控制下的活动。教师为了完成所设计的“知识目标”、“教学任务”,不许学生出格,只是把学生硬往教案上拉,而不允许学生出格,这种课看似“有序”,实则很难焕发生命活力。

在新的课程要求下,教师还应从宏观上,从学生的持续发展上考虑,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备课时备课堂教学的思路和大致轮廓,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处理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充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情况之外,还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下面的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生成的学习状况把握教学流程。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积极走入“无案”的教学境界。

三、“无心”的境界:

教学多年,发现年级越高课越难上。原因何在?课堂难以控制吗?不,是学生的等待。在重结论、轻过程的“牵羊式”的课堂教学影响下,学生只顾埋头往前赶,造成了学习依赖性的形成。

而新课程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的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究、去判断,让学生没了指望,没了期待,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创新意识。教师必须走入“无心”的境界,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无拘无束的发展。

“无心”并非教师不花心思,而是教师善于提供各种材料,先不做任何解释,让学生在玩中、在摆弄中学习。正是教者看似“无心”的设计,才使探究沿着学生自己的发展方向,让个性无拘无束地发展,这样才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创新的情况。教者要善于将心思隐藏,起到“教者无心,学者有意”的功效。

四、“无知”的境界: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是施教者、传授者、万能者。然而很多老师却喜欢在各种情境中展示自己无所不知的“才华”。对于学生的探究,往往不愿做“旁观者”、“参与者”。学生一遇到困难,就迫不及待地进行帮助,一显“知之者”的魅力。其实说白了只为了能及时完成课堂教学,完知识传授,而不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的探究。

正因为教师的“知之太多”,才将本应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划分成了教师控制下的零碎的两、三分钟活动乃至直接的传授。这种教师控制下的过场式的探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造成学生耐挫力下降和过分依赖教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说“我不知道!”“我也没办法,你再试试!”等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战胜挫折的欲望。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能激发潜能,唤起各种各样的创新方法。

用“无知”的心态投入到学生的探究中去,进一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欲。适当地运用暗示、启发等手法,以防止学生产生丧气心理,要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发现欲和创造欲。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关键字:
    上一篇:谈课堂教学中的协同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