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思想中的人性教育因素(1)(2)
2017-08-12 03:11
导读:素质教育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强调“做人”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调全面发展教育内容的不可偏
素质教育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强调“做人”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调全面发展教育内容的不可偏废性,强调教育教学要把孩子教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干、越来越富有人类感情。这些要求都包含于广义的做人教育范畴中。
创造性是人类的天性,是人聪明才智的最高表现,它意味着人对自身自然物种性的某种突破。从自然界进化而来的人原本具有的自然能力远不如狮、虎、豹等猛兽,人类既没有可以用来做为进攻武器的利齿,又没有迅速奔跑的肢体,赤身裸体连猛兽皆有的御寒毛皮都没有。[3]但人类有得天独厚的大脑,有凭其能思维的意识和精神,在生活实践中靠创造性的“智斗”,克服了自身的“先天不足”,成为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调控者。人靠创造性得以生存,靠创造性得以发展,人的进一步发展和持续性发展仍须凭借其属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创造性。虽然这种创造性主要表现为实践活动中的创造性,但精神、意识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当人的自然潜能的开发和扩张冲击了人的“社会性”产生了社会伦理、环境等问题时,人的精神潜能的充分展现就显得尤其重要和宝贵。笔者坦言,现在所倡导的培养人的创造性,包含了较为强烈的经济功利性的驱动,如果不把它提升到人性中精神性之渴求的层次,那么,创造性就只能局限于自然潜能的扩张性满足,带来的后果是人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失衡。因此,素质教育在这方面内在的人性教育因素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生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指向人性中“精神潜能”的开发,意味着标志“自由自觉”人之类特性的自我意识,特别是反思性自我意识功能的强化。
学生“精神潜能”开发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审美追求和人类情感的形成。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道德行为做为一种社会化的行为,一旦成为人的自觉追求,便成为人的内在的精神需要;就不再仅仅是社会对于他的要求,不再仅仅表现为人的社会属性。这时,人就会把符合道德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做为美好的事物,当作“自得”性的审美追求。人的认识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形亦同样如此。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一旦唤起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内心向往,便会超越社会经验、艺术形式“体外循环”中社会传递模式,而成为符合人的本性的自觉的精神活动。学生如能进一步省察到蕴含于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中的人性之真、善、美,崇高的价值导向便会引领其产生为“类”而存在的人类情感。
我国儒家之所以把“仁者爱人”做为自己学说的人格基础,除了人际关系的规范意义外,更重要是由于“道始于性”(《郭店书简?性自命出》)和“爱生于性”(《郭店书简?语丛三》)就是说,“爱人”之“人道”是出于人性、人性,甚或其本身就是人性、人情。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之所以尊崇儒学,很重要的原因是儒家学说较好地揭示了人性中的精神性、情感依赖性,而这种人性、人情是难以抗拒的。这给素质教育的人性教育启示是,强调做人,必须重视人的情感教育,重视培养、提高学生向往和自塑真、善、美之人性的能力,培养他们崇高的精神追求,提升“致广大而尽精精微”的精神境界。
四
素质教育是富含人性教育因素的教育。这可从3个方面加以说明:其一,凡真正的教育都具有人性教化意义,《学记》中所谓“化民成俗”,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谓“育,养子使作善也”都表明了这一点;其二,素质教育强调综合开发人的潜能,它既重视开发人的自然潜能,又重视开发人的社会潜能和精神潜能,这3种潜能正是完整人性三重结构的体现,它是素质教育强调做人的人性实质;其三,素质教育本身的冠名,决定了它必须是重视人性教化的教育,这样才能做到名实相符。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狭义的“素质”,是“素之质”。经典的文字工具书《说文解字注》(段玉裁编著)解“素”为“白质”、“未有文之质”。[5]“白质”、“未有文之质”是自然而然的,属事物的“本性”,故现代字典中“素质”一词的首解多为“事物本来的性质”。从教育内发论看,素质教育是从人的本性中“牵引”出“人”的素质,然后再将这种“素质”存养、扩充、发展。这对于教育外烁论而言也无多大矛盾,因为“存养、扩充、发展”中不能没有“外烁”的成分,“外烁”相当于后天之“素养”,而“素养”为“素质”的义项②之一,加上这一义项,狭义“素质”便成为广义的“素质”。作广义解释的“素质教育”之“素质”,便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素养的浑然一体。人的自然潜能显然属前者,社会潜能与精神潜能的开发更多地属后者,但也包含着前者,即建立于自然潜能开发的基础之上。显然,这里强调的是人完整的“本性”。人完整的本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有机统一,是包含了人的道德性、创造性、审美性的人之为人的特性。任何脱离人的“良知”、“良能”之“本性”来谈“素质”的“素质教育”,任何抽掉狭义素质之义谈“素质”的“素质教育”,任何仅作外烁性“素养教育”理解的“素质教育”,都是名实不符的“素质教育”。具有完整结构的人性之光辉,是素质教育的魅力之所在。如果在实践中不彰其“魅”,“素质教育”便会因不能真正理解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的依据、意义而不成其为素质教育,便会因忽视人的“本性”而成为嘴上的“素质教育”。换言之,要顺利推进素质教育和取得实效,就必须彰显素质教育之“名”——本身所具有的人性魅力。
注释
①韩炜、崔丽:《孩子的心何这般冷酷——十四岁的男孩杀人不眨眼》,《中国青年报》,2001-12-29(1)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204页
[参考文献]
[1]高清海,论人的“本性”,社会科学战线,2002(5):222
[2]杨国荣,作为伦理问题的幸福,南通师院学报,2002(1):4
[3]袁贵仁,人的哲学,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44-51,40
[4]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75,87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62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