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成因与对策(1)(2)
2017-08-12 05:43
导读:分析: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离婚率急剧上升,从人性自由角度看,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孩子是无辜的,离异的家庭给孩子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心
分析: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离婚率急剧上升,从人性自由角度看,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孩子是无辜的,离异的家庭给孩子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心灵的重创。目前,城市的家庭离异,已相当普遍,离异家庭的子女在社会中心理压力似乎已不那么明显,但在农村,由于封闭的社会结构,传统的观念约束,离婚仍是很少,这样父母一旦离异,将给子女带来较城市孩子更多的心灵创伤与社会压力,他们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把父母离异当成见不得人的事儿,忌谈、忌问,逐渐变得自卑、孤僻,甚至产生恐惧,敌对情绪,从而痛苦、抑郁及至厌学,容易受社会上不良群体的吸引。因为他要寻找庇护,寻找发泄,赵某的急剧变化正是父母离异导致,事实上,现实社会中家庭出现危机的家庭较多,在农村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为怕丢面子,既不离婚,也不和好,就这样僵着,而孩子在父母的“持久战”中也被逐渐地耗损掉了,孩子是父母出现危机时最大的牺牲品。
(四) 教师教育行为不当影响下的问题行为。
案例(4):
吴某,女,初二学生,她文静,内向,文明而有礼貌,学习成绩中等,在师生眼中,她是个好学生,是那种无需多烦心的学生,可是,不知为何,也不知从何时开始,变得不听话起来,课上老师点名回答问题,也只是沉默地站着,课后碰到老师故意避开。有一次
数学课上,居然顶撞了老师。学习成绩也开始下降,她的父母知道女儿成绩在降,也急了,骂了女儿,女儿一气之下离家住到了同学家。
分析:
这么乖巧的学生,何以变得这样快,带着这个问题,班主任做了大量工作,后来才在与吴某交心时,了解到那天数学课上,因为她回答错了问题,老师无意地挖苦了一下,引得全班同学轰笑了一阵,她感到很生气,以后每到数学课就无心听课,甚至故意与老师作对,而老师又多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她,并罚站。她对数学老师很有想法。显然这位老师对自己的行为根本没有意识到,对自己的无意之举造成了一个学生这么大的变化,更是无从得知,这与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为主,师道尊严的思想有关。老师没有把学生当人看,没有平等地看待师生关系,这样在教育行为上失当,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可以想象,如果该老师没有这样挖苦;如果该老师肯定了她踊跃发言的勇气;如果该老师课上及时发现并与她交心,沟通,我想,决不会有此结果。现在,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已形成人们的共识,但在农村中学仍有一部分老师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手段简单粗暴,责骂、体罚、赶出教室、讽刺、挖苦等现象时有发生。
教育管理上比较专制,学生的个性受压抑,学生的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形成了“启人以智却授之以惑”的怪圈。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总之,上述几方面,在农村初中生问题行为中较为突出,基于上述的分析,我认为应从这样几方面实施矫治。
第一、针对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攻击性问题行为,应该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作为案例(1)中的龚某的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人格,改变家庭紧张的关系,还给孩子一个和睦、安定的家庭环境,对孩子不合理的需要作必要的引导,或采取延时满足的方法,即培养孩子“延迟满足需求”的能力,当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能控制自己人,延缓这方面的需求,这样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会减少。另外,学校教师也应尊重龚某,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使其的行为维持良性发展。
第二、针对模仿性攻击的问题行为,应努力减少其攻击行为的信息源,主要是引导孩子辨识良莠。像案例(2)中的陆某,其父应改变自己打骂孩子的不良教育方式,与学校老师一起配合,帮助孩子脱离那群社会青年。教育者也应利用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组织学生多观看文明礼貌,和睦团结,品德高尚的行为,多体验奖励,表彰这些高尚行为的情绪,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问题行为。
第三、针对家庭危机影响下产生的问题行为,关键是父母应多为家庭的另一份子——孩子着想,改善家庭关系,即使万不得已,也应尽可能减少对孩子的伤害,作为教师,对案例(2)赵某那样的学生,应引导他正确地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进行“逆境成才”的教育。另外,教师对这样的学生应进行爱的补偿,关心、爱护这样的学生,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疾苦,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多同他们谈心,同时鼓励与帮助他投入到班级群体中去,用集体的温暖关怀他,使他尽快度过痛苦的煎熬期。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第四、针对因教师的教育行为不当而引起的学生问题行为,应注意从两方面去做:客观上,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把学生首先当人一样平等看待,一切教育行为都要保护学生的人格,另一方面,学生也应加强自己的耐挫力,有心结可以与老师交流,相信老师。试想,案例(4)中吴某如果能早一些与班主任交换意见,可能不至于到这样的地步。
当然,农村初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心理成因是非常复杂的,仅这四个方面是无法全部涵盖的,但是,只要我们懂得尊重学生,尊重人格,多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学生中产生的问题行为,我们必然会寻找到对症下药的良方,更好地发挥我们
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价值。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