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成因与对策(1)
2017-08-12 05:43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农村初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成因与对策(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问题行为”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它有别于违法犯罪行为,又
“问题行为”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它有别于违法犯罪行为,又有别于偶尔的错误行为,它是指孩子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固然,问题行为的产生有很多主观与客观因素,但认真分析起来,我们可以从心理角度更科学地找到这些问题行为的根源。俗话说,“治病须治本”,只有抓住了其本质,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对症下药。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涌动的生命,他们都需要人关心他,需要人尊重他的人格,把他当人看,每个孩子都希望有正义感和上进心,然而,这些合理的要求未能得到満足时,有些孩子便在默默承受痛苦折磨的同时,为了寻求他应当得到的东西,走错了路,这样就形成了问题行为。
农村是个特殊的环境,思想、文化比较落后,信息相对闭塞。农村初中学生的生活环境,父母的文化水平与教育方式,学校相对落后的传统教育观念等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今,随着
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社会的发展,沿海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各种传媒中撞击孩子们的心灵,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初中学生面对相对落后的生活环境与绚丽多彩的外部环境既兴奋又烦闷,想摆脱依赖,要求在家庭中获得平等独立的地位,但这一些正常合理的要求往往与现实的环境不融洽从而产生心理失衡,再加上某些特殊的外部因素影响,形成了农村初中学生较城市学生相对严重的问题行为。
具体分析,在农村初中学生中存在着这样几种比较突出的问题行为。
(一) 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攻击性问题行为。
案例(1):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龚某某,男,是初三学生,头脑聪敏、灵活,好奇心强。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亲酗酒嗜赌,脾气较躁。母亲不信任丈夫,常与丈夫吵架,家庭关系紧张。龚某很羡慕同学的家庭和睦,对别的同学拥有的各种新鲜物件很好奇。而他平时的正当要求常遭到父母拒绝或不信任,再三盘问。时间一长,他情绪焦躁,无心学习,时常在课堂上顶撞老师,课后常寻衅与人打架。发展到后来逃课、逃学。至此,其父母仍相互埋怨、扯皮。在个别心理
辅导时他说:“我很想读好书,我也向往大上海的生活,可我家不象家,常常被父亲打。反正,我是没有希望了。”
分析:
龚某的行为很典型地表现为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形成的攻击性行为。孩子有各种各样的要求,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这些需要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以发泄自己内心的焦躁。这一类行为常因为受尊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较多。成绩差的学生,犯过错误的学生,生理上有缺陷的学生,他们受尊重的需求尤为强烈,龚某的行为就是因为他的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作家庭的一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形成这样的。
(二) 模仿性攻击问题行为。
案例(2):
陆某,男,初二学生。家庭情况正常,经济条件一般,父母均在乡办厂工作,(三班制)常常不在家。父亲文化底,教育手段简单,陆某小学时常被父亲打,因此他常在小学中欺侮小同学,模仿父亲打自己的方式打同学。有一次看到几个小青年勒索小同学钱,他起初很害怕,后来看到那个小同学被打之后乖乖地拿出了钱,他感到好奇,以后有一次他也这样做了,居然也成功了。由此,他一直到中学后多次发生类似行为,在学校中小有影响。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分析:
心理学家班杜拉做过这样的实验:让儿童观察成人对塑料大玩偶一边大声臭骂,一边拳打脚踢,然后给儿童玩这些大玩偶,发现许多儿童模仿成人的攻击行为。实际生活中他人的攻击行为、
电影、电视中人物的攻击行为,都可能使孩子产生模仿性攻击行为。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教育方式也比较简单地采取粗暴的打骂为主,这样必然会使孩子潜移默化中模仿成人的行为,案例(2)中陆某的问题行为就是受了其父亲的影响。因为他从父亲那儿能得到的只有“打骂”,和父母交流的时间几乎没有。另外,在社会中,他想不被欺,就模仿了父亲的行为,模仿了社会小青年的行为。
(三) 家庭危机影响下的问题行为。
案例(3):
赵某,初二学生,男,头脑聪颖,思维活跃,在小学四、五年级时,是班中的尖子。这样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着多彩的理想,但是在小学六年级时,父母不合离异。这一打击在赵某心灵上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在邻居面前,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原有的温馨家庭变成了唯一的父亲的冷面孔。从此,赵某的成绩直线下滑,作业常不完成,出现了逃学现象,到初一后,结识了社会上一些小青年,行为更是恶劣,常常打架、骗人、欺侮女生,邻居看到他的变化直摇头。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