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学校德育方法的重心转移(1)(2)

2017-08-12 06:49
导读:三、落实学生重心地位,学校德育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落实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 落实德育民主化涉及教师与学生教育
   
   三、落实学生重心地位,学校德育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落实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
   
   落实德育民主化涉及教师与学生教育观的转变。教师要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步代的加快,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提高。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问题上不如学生。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们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超过自己的思考,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接受学生意见,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提高。学生要消除对教师、对家长的依赖思想。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以对本人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主动进行道德学习,自觉磨炼道德意志,积极投身道德实践。以一种积极进娶自觉成长的生活观,与教师相互探讨,共同思考,日益走向道德成熟。以这样的德育观为指导,学校德育方法可以采取民主对话、主题辩论、质疑答疑、师生研讨、情感沟通、心理咨询、两难问题抉择、价值观辨析等方法。总体特征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双方积极性,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双向互动,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
   
   (二)落实德育实践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脱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另一方面,完整的道德品质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共同组成。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是道德品质的落脚点。如果道德教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却不能使学生付诸于道德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废、收效甚微。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以往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相对薄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认识不少,道德行为却不多。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德育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总之,今后的学校德育肯定要走出封闭的课堂,因为无论是德育理论还是社会生活都要求学生以具体的道德行为体现道德品质,参与道德生活。落实德育实践化,学校德育方法要加大实践环节。具体方法可以是:让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参与学校管理、负责学校事务、参与社会服务、承担社会义务、讨论社会事件、学军、学农、野营拉练、城乡“留学”(城市学生到乡村学习,乡村学生到城市学习)等。总体特征是: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从设计到联系,从实施到组织都要发挥学生的作用,最好是学生自己组织,自觉走向社会,教师主要起指导、建议、创造条件、提供方便的作用。
   
   (三)落实德育理想化,使德育方法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
   
   我国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说:“传授点文化科学知识,而忽视培养的方向,这样的教育是失败。”⑥道德教育的最高追求是要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尽管这一目标对具体人来说,有些理想主义色彩。但正是这种理想,激励着人们发奋苦读,改革创新,具有更高的追求。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德育谈理想少了,道德教育也被纳入了“应试教育”的轨道,单纯传递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其结果是高分低能者随处可见,知识高深却缺乏道德者随处可见。一个人仅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来说,仅仅传授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漠视灵魂的塑造,这个民族肯定没有希望。学校德育承担着塑造青少年人格的历史使命。当代青少年人格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走向何方。每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学校教师,具有不可推御的责任。务必使我们的青年一代拥有美好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尽快使学校德育走出单纯传递知识的误区,以塑造健全人格为目标,是今后学校德育方法改革的核心。围绕着全面育人,推行素质教育的教改方向,学校德育方法可以考虑以下具体方式:生活辅导、心理咨询、挫折训练、角色扮演、人际交往训练、艺术陶冶、榜样模仿、偶像分析等等。总体特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做“四有”新人。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以上笔者从民主化、实践化和理想化三个方面粗略地设计了今后学校德育方法落实学生重心的具体思路。三方面内容实际应构成一个整体,相互补充,综合运用,有所侧重,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重心地位。需要指出的是,笔者主张德育方法的重心向学生转移,无意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否定教给学生必要的、有用的知识。主要是针对传统德育方法中学生主体地位丧失提出的。任何矫枉过正的做法对教育事业发展都是有害的。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新形势下中学德育工作的新思路(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