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4、上课过程中有必要培养学生为解决数学问题所需要用到的各种思维方法,如发散思维、收敛思维、辨证思维、头脑风暴式的思维等等。这样的思维方法的获得往往比学生获得知识的本身更重要。一旦学生拥有了解决问题的各种思维方法,其解题方法往往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就有一种“拥有者获得”的心里支撑。每节课都有小问题能够解决,有中问题也许能解决,有大问题等待他们去解决,在不断解决问题和新增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一种“用脑”的快感。体验到了一种很成功的感觉。可以打个比喻,让学生把问题当作“敌人”,那么问题解决了,学生就会有一种“快意恩仇”的感觉。有了这样成功的感觉,学生就能把学习当作自己真正的兴趣。如果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体验那些“头脑风暴”式的思维快感,那么,学生对学习兴趣的提高以及教学的可执行程序的作用将是十分巨大的,教学的效果将是十分明显的。
三、试验操作的例子
以下是实施“所需即所学”的教学方法过程中对初中数学教材与传统上课操作过程中几个不同的处理的例子:
1、对于初中第一册上学期的有关有理数这一章书,在教学法试验的过程中,可以把它当作“一节课”来上,具体的操作手段如下:在学习了有关正、负数的概念之后,我就把小学学过的有关四则混合运算的题目搬出来,让学生们计算,在学生们成功地解决了小学中的问题之后,我就用有理数这一章书后的复习参考题中的某些问题来让学生试解,给学生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在数的概念扩大到了有理数的范围,学生们是否还能解决四则混合运算?学生们自然还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因为,在当时他们还没有学到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减法运算,对于乘除法更是无从了解。但是,他们自然知道要解决有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问题之前一定要先学习有理数的简单的加减乘除的有关法则,具体的规定等等。而这些法则的内容就要求学生自己去各个击破、自我的学习和同学们之间的互相探索!虽然这章书的这“一节课”的内容也上了几个星期,但是学生的接受程度比教师循序渐进地上课的接受程度要高得多,原因是学生有解决重大问题的需要,有了学习的内动力。首先是在探索中有了有理数加减法、乘除法的知识,自然对有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有一种进攻的欲望,欲罢而不能。即使不可能在真正的一节课当中让学生去解决有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这样一个重大的课题(实际上也不可能)。但在大目标的刺激下,学生能在这一章的第一课时的探索中学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也就是教学的成功(其最重大的意义是知识的获得是学生的自主探索获得的),实际上这也是第一节课时的开始数学教材中要求学生说能达到的学习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不是在教师的“教”,而是在学生的“学”中完成的。其意义就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2、又如对整式的乘法和因式分解也可以当作“一节课”来上,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一对的“互为逆知识的应用”,所以“这一节课”的内容的结合就有其组合的逻辑的理论基础。虽然,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初中课程中的知识编排顺序上的跨度很大,它们的结合就需要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创新性地使用教材,打破教材原有的教材编排模式和顺序,以“一个整体”的教学观来处理初中的数学教材,当然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技巧。而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知识需求,从而进行自我的学习,即所谓的“所需即所学”。
3、再如,你甚至可以把初一上册的这一本书当作“一节课”来上,具体的操作如下,开学的时候,就把课本最后的一元一次方程当作一个学期的“选题”交给学生,然后从整体上向学生说明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那些知识。如果在很短的时间内,以“蜻蜓点水”式的方法掠过一本书当然是学生说不能接受的,那么就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循序渐进地脚踏实地地学习课本中的知识,虽然形式上与已往的上课方式没有什么不同,但是,由于在每一节课上都对学生进行“所需即所学”的细分教材的教学操作,因此学生对课程大方向的把握,对课程内容所在位置的理解,会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内动力,且能有效增强学生探索知识和解决难题的兴趣。一个学期上“一节课”应该也是切实可行的。
四、最后的结语
形象地说,“所需即所学”的教学设想是教师要求学生反传统教学和学习之道而行之--“一口吃掉一个大胖子”--即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一个总体的概念,然后才是具体的学习,各个知识点的击破。有“需要”就有追求,有追求就有收获。只要对“所需即所学”操作得好,不用担心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不良,只要适时引导学生经常对新知识进行“反刍”,对“所需即所学”的知识到消化效果往往会比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得好,而此教学法的试验效果也正是如此。虽然在试验初期学生往往难以接受,虽然试验初期其效果往往也不那么明显,但是随着试验的不断延伸,学生的逐渐适应,“所需即所学”的教学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效果绵绵悠长,后劲不断,而这种学习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效果是可持续性的。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在学生出到社会上的之后将会继续对其发生作用。
显然,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有了这种“所需即所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的培养的意义将趋无穷大,对学生的良好作用将是终身的。再有,这种“所需即所学”的教学方法往往能逐步变成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而这种方法的获得往往会对学生所学的其他科目发生良好的迁移作用,以一种良性的循环程序向相关的学科进行幅射。这样就能有地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有效地实施现今教育界所要求的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
最后,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所需即所学”是一种教学方法的设想的雏形,其理论内涵有待在今后不断地探索中加以完善、发展和丰富!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