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 我国教育的入世承诺
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例,教育服务贸易和其他类服务一样,存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等4种服务提供方式。
第一,提供远程教育服务。WTO规定:甲方成员国有权向乙方成员国提供“跨国界”服务。在教育领域,则鼓励甲方成员国向乙方成员国提供远程教育课程与服务。
第二,鼓励出国留学。WTO鼓励甲方国家公民到乙方国家进行服务消费。在教育方面,则鼓励甲方国家公民到乙方国家去留学、进修。
第三,提倡海外办学。WTO鼓励甲方成员国到乙方成员国创办商业实体。在教育领域,则允许甲方国家的教育机构到乙方国家去开设独资或合资学校,从事教学、科研与文化交流活动。
第四,鼓励专业人才流动。WTO鼓励甲方成员国聘请乙方成员国的公民去从事专业服务工作,不得予以歧视。在教育领域,则鼓励甲方成员国接受乙方成员国的公民前来从事专业教学工作,如教授外语、数学或自然学科。
我国加入WTO对教育服务的承诺也只是部分承诺,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水平承诺;二是部门承诺;三是承诺义务。承诺的具体内容如下:在项目上不包括军事、警察、政治和党校等特殊领域的教育和政府举办的义务教育,即以上领域不对外开放。除上述特殊领域和义务教育外,我方在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服务等5个项目上做出承诺,许可外方为我提供教育服务。在教育服务提供方式上,对跨境交付的教育服务未作承诺;对境外教育消费未做任何限制;允许商业存在,即允许中外合作办学,但不一定给予国民待遇;对自然人流动,承诺具有一定资格的境外个人教育服务提供者应中国学校或教育机构聘用或邀请,可以来中国提供教育服务。在水平承诺方面,规定用于教育目的的土地使用期限为50年。与其他部门和行业不同,教育开放没有缓冲时间。因此,我国入世所作出的教育服务承诺将使我国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情况。
表1 中国教育服务承诺减让表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四、 入世后我国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加入WTO对我国教育形成多方面和持久的影响,“教育服务”局限于上述4种活动方式,它与航空、交通、金融等服务领域里的性质不同,不涉及关税与贸易壁垒问题,没有缓冲时间,而是旨在改革各国限制性的教育法律与法规。协定规则对于具备人才、信息、管理优势、教育资源过剩的发达国家较为有利,为其占领21世纪经济发展制高点、取胜世界人才争夺战打开通途。而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外资的进入可以扩大教育资源,可以催化、拉动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机制形成,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但也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来自我国加入WTO对教育服务所做出的承诺,面对开放的世界市场,教育将面临新的挑战,如人才流动全球化、人才标准国际化、外国办学机构抢占中国教育市场等问题。另一方面来自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入世将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起推动和激励作用。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经济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无疑将对人才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需求。
(一)我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和比较优势
当前的机遇和挑战既取决于承诺的大小(即市场开放度和国民待遇),又取决于教育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我国教育尽管发展迅速,但一直是“大国办穷教育”,国民素质竞争力在各项国力竞争中处于最弱地位。
1.主要差距分析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发展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在可量化的比较指标中,目前只有小学入学率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相当,其他指标均显得相对落后。
我国3~6岁儿童入园率只有34%,“九五”发展水平甚至低于“八五”时期,而发达国家对学前教育空前重视,美国2000年制订的《教育目标法》将发展学前教育列在国家教育目标的首位,明确规定“所有美国儿童都要有良好的学前准备”。
从义务教育年限看,我国规定为9年,略高于中等收入国家8.04年的平均值,低于高收入国家9.75年的平均值,但考虑到我国只是基本普及9年义务教育的现实,实际普及程度可能要低于中等收入国家。
从初等教育毛入学率看,我国为123%,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103.98%的平均值和高收入国家102.79的平均值,这说明我国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不高,超龄儿童重复入学问题比较严重。
从中等教育毛入学率看,我国为70%,与中等收入国家69.6%的平均值相当,但远远低于高收入国家110.83%的平均值,这说明我国中等教育发展水平偏低。尤其是高中教育毛入学率只有44%,说明高中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
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看,我国为11%,从当前有据可查的150多个国家资料看,已有45%的国家实现了高教大众化。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实现了高教普及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达到14.1%。这说明我国高教发展水平偏低,发展严重不足。
从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看,我国为2.3%(1999年为2.79%,2000年为2.87%),处于世界不发达国家水平,明显低于中等收入国家4.84%的平均值,更低于高收入国家5.66%的平均值,说明我国政府公共投资水平明显不足。
初等和中等教育占日常经费的比例,我国分别为37.4%、32.2%,中等收入国家45.83%、33.50%,高收入国家分别为35.33%和40.77%,说明我国初等教育所占比例明显偏低。
初等和中等教育平均经费占人均GDP的比例,我国分别为6%、12%,中等收入国家分别为11.89%、18.17%,高收入国家分别为17.56%和22.29%,说明我国中小学生获得的公共教育经费明显偏低。
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师生比看,我国分别为24和17,与中等收入国家24.69和18的平均值相当,但略低于高收入国家16.57和13.58的平均值,这说明我国教师资源使用近乎奢侈。
从留级率看,我国为2%,低于中等收入国家6.67%的平均值,但高于高收入国家0.67%的平均值,公告数据似乎比较保守。
从国民预期受教育年限看,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为8年左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3年左右,与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相差4~7年。每万人口中文盲为760人,小学毕业生为3440人,初中毕业生为400人,高中毕业生为1380人(占14%左右),专科以上为400人(不足4%),这说明我国劳动力文化程度总体偏低。
从教育信息化程度看,我国网络远程教育起步较晚,已开通的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已具备播出8套电视、8套语音、20套以上IP数据广播的能力。实现了卫星网与CERNET的高速连接,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具有交互功能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不仅是硬件的差距,更是软件的差距。美国远程教育尤其是网络课程发展迅猛,已有2000多所院校(占全美高校总数的50%)开设了远程教育课程,其中60%院校开设了5.4万个网络课程,主要集中在外语、工商管理、金融、会计等专业,占网络课程总数的70%。
同时,存在严重的质量差距,表现在教育观念、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技术、教育方法和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
2.比较优势
发达国家在外语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以及教育信息化、办学条件等方面具有优势,在教育适应市场需求和国际化运作和管理方面更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再加上这些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下降,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过剩,因此,积极开放高等教育市场。
而我国教育在语言文化、中医和某些学科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学费低廉,教师工薪便宜,基础教育比较扎实,校园安全,有可能更大规模地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进修。
(二)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分析
入世将给我国教育改革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带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促进中国教育不仅面向世界,而且走进世界。
(1)将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受教育机会将从现在的以青少年为主迅速转向全体人群,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都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2)促进我国教育进一步对外开放,更好地学习外国经验。
(3)有利于吸引海外资金和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国外高教以及远程网络教育的引入,可满足我国教育发展之不足,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4)在教育领域引入新的竞争机制,中国教育将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对自身进行观念和制度的创新;庞大的现行学校体系运行方式将被彻底改变,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为自己或自己的孩子而投资教育,教育资源的配置将迅速市场化,人们将更重视教育的效率,使教育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化;中国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增加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教育资源流向国内,从而大大提升中国学校的市场竞争力,给中国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顺应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
(5)对政府依法行政提出更高要求,推动依法治教和依法执教水平的提高。
2.主要挑战
(1)危及教育主权和国家长远利益。教育主权涉及国家基本的政治文化经济利益,是每一个主权国家都必须坚决维护的基本权益。教育主权主要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领导权。要改变过去把教育主权仅仅理解为一切都必须由自己包办,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外方介入的片面认识。根据我国入世有关教育服务承诺的条款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规定,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在中国境内单独设立招收中国公民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个人不得在中国境内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外国宗教组织、宗教院校和宗教人员不得在中国境内从事合作办学活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宗教教育和宗教活动。因此,入世对我国教育主权并不产生根本性影响。但同时,承诺中又允许外方在中外合作办学中控股和担任校董会董事长(理事长)等,入世后,教育主权也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 加剧教育市场的竞争。各级各类教育从入学机会、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模式将受到很大挑战。近年来,通过大幅度扩大招生,虽然我国高校在校生翻了一番。但总体来说,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还相当短缺,与美国4000多所高校和1450万在校生的规模相差甚远。近年来,许多国家十分看好中国教育市场,纷纷采取办教育展、放宽签证和工作条件等多种措施吸引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我国学生出国留学人数不断增加。加入WTO将放宽国外机构进入我国合作办学的条件,并允许其在资金投入上占大头。这些高等教育机构具有较强吸引力,并在我国境内直接与我国现有学校竞争,将对我国高校形成挑战。其次,国外在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方面经验丰富,具有明显优势,教育培训市场蛋糕不断增大,但竞争也将加剧。我国加入WTO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许多大学急欲开拓我国网络教育市场,以扩大其生源。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网络课程技术,又要科学地管理好我国网络教育课程与内容,如何认定国外大学授予的网络学位或证书也是一大挑战。
(3) 加剧教育人才的竞争。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人才成为第一资源,人才争夺同样异常激烈。入世后,教育人才的竞争将进一步激化,不仅影响大中专毕业生,也势必波及我国重要教育部门和关键岗位的现有教育人才。
(4) 扩大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入世将使人才需求更加旺盛,境外教育资源的介入也有利于加快人才的培养。但是,境外教育机构必定会考虑其利益回报,办学的重点将放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城市,教育方面原已存在的东西部地区的不平衡性将加大。
(5)激化教育管理和技术的竞争。国内相对薄弱的经验型教育管理模式,以及教育产业如教育仪器、学具、图书、软件、玩具等产品生产亦会受到剧烈冲击。
在遵守WTO教育承诺原则要求下,教育从单纯的内部竞争评价走向国际化的开放式竞争和国际化质量评价,教育全球化的脚步可能要比经济全球化走得更加吃力,既要融入世界教育,同时又要防止“西化”和“分化”。总的来说,教育供求关系在数量方面的矛盾有所缓解,但在质量上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因此,最大的挑战是对挑战缺乏足够的准备,消极应付而不是积极应对。最大的挑战也是对政府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挑战,要求政府在外部开放压力下,必须加快职能转变,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