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文化·教育·现代化(1)网(2)

2017-08-14 01:56
导读:文化发展具有融合、排斥种种特点,但向现代化发展则是必然的趋势。每一民族文化 在与外来文化接触时都会出现冲突甚至对立的状况,必须意识到现代
  文化发展具有融合、排斥种种特点,但向现代化发展则是必然的趋势。每一民族文化 在与外来文化接触时都会出现冲突甚至对立的状况,必须意识到现代化是一个全球性的 趋势,问题不在于是不是、能不能回避,也不在于种族或民族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尽 快地吸收其他文化中的进步因素,实现从观念到制度的变革,以适应如布莱克在《现代 化的动力》中所说的“只有一万年以前游牧民族向定居居民转变才可与之比拟的”人类 生活方式大转变的形势。
  在国际政治影响、资本流动、军事占领,社会变动的复杂环境中,很难说是某一种因 素决定了现代化的快慢,但公认的是,社会意识中某些新的文化教育观念的出现是其中 重要的因素。这里包括:
  1.对普及教育的重视。文化传播与世俗教育的推广,形成以知识学科为基础的教育系 统;兴办以培养人才和提高专门化为任务的学校,使国家教育的观念开始形成,义务教 育的措施逐步落实。
  2.强调进步和个人价值的新的文化观的出现。进入近代以来,按身份等级决定个人价 值的制度逐渐让位于按社会贡献决定个人地位的观念,强调对个体贡献及尊严的评价系 统的建立,从而使社会竞争进入公平阶段,促进了社会生产和科技进步。
  3.出现新的人格定向。人们再也不满足终身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活一辈子,而是 要求扩大眼界,提高灵活性,发展起与他人或环境共生的观念,同时要求建立有关的管 理部门和法律制度。
  正是在以上观念和制度的形成和建立过程中,传统文化面临着调整和重组的必要,只 有这样,民族文化才会获得新的生命,得到新的发展。如果因为对传统文化的分外珍惜 而缺少远见卓识,那就可能出现民族主义;只有理性地分析传统文化中哪些因素是阻碍 现代化发展的,哪些是可以在现代化社会中保留并有其存在意义的,才能使民族文化成 为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根据现代化的需要吸收其他文化中的优秀方面,整合并 创造出一种更为合理、更为进步的新文化,才能促进现代化的发展。例如,中国是一个 很早形成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的国家,但是清末统治阶级 在外来文化面前以传统文化而自居,看不到现代化已经迫在眉睫,结果是错失了发展的 契机,未能在尊重知识的传统和具有严格选拔文官制度基础上发展科学,更未能形成崇 尚能力和贡献的现代观念,因而延缓了现代化的进程。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文化的历史转型与教育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情况看,文化教育与历史转型相适应,它既是当时人们生产和生活 的反映,又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人类由于生存的需要,不断地应环境挑战而应战,这就 发展了文化,包括对自然改造的物质文明和对世界理解的精神文明;宗教是一种对世界 认识和解释的系统,从最初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到与哲学结合的高级宗教,不仅关乎 人类本性、宇宙奥秘,而且对教育理论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化以前的漫长 岁月,人们被保守的精神所主宰,认为教育无非是通过经典文献的学习保存既存秩序, 培养的是因循守旧、不敢越出常规的人;而在以科学文化为主导的现代社会,教学目的 在于验证知识、发展知识,教育要培养的是个体的独立判断力、反思力,做前人从未做 过的事情,因而与古代教育的死记硬背有很大不同,要求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事学习。这不仅是教育的进步,更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进步。
  但是,在人类文化由宗教向科学进步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科学教育存在着许多尚待解 决的问题。17世纪初,笛卡尔在《方法谈》中指出,西方的许多人出于对宗教狂热和宗 教战争的厌恶,将理智活动转向世俗学术和经验科学,使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 应用于人类生活和生产,建立起各方面的联系,如世界贸易、移民潮等,工业革命和科 学技术使人们感到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正是由于这些显而易见的成效, 使教会放宽了对科学的限制,技术专家被越来越偶像化。然而在科学教育普及和提高的 同时,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的心灵出现问题,诸如自我中心、利己主义、人生迷失等 ,虽然科学也努力进入人文领域,探索心理及社会问题,但事实表明科学并非万能;19 45年的原子弹应用更使人们对科学产生怀疑,技术专家也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有益于人类 失去自信,纯粹的科学不再成为有思想、有良知的人的追求。一句话,人们对科学的乐 观态度开始转变,要求理智向人文科学倾斜,加强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以避免将可 以毁灭人类的力量交给不负责任的人。也有不少宗教界的人士指出,宗教对于人的本性 、对于纠正自我中心具有权威作用,为了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有必要恢复宗教教育。 更多的人是从完善科学教育出发,要求将完整的科学精神交给民众,使追求真理、集思 广益成为社会普遍意识,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可以说,人类已经认识到科学必须 与文化中的其他因素相结合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必须探讨教育与宗教、科 学的种种关系。事实上,现代许多教育哲学流派对此已经开始了深入的研究。

中国大学排名


      三
  与社会和教育现代化过程相联系,某些反现代化的思潮也在起作用,如许多后起国家 针对先进国家的“自强运动”、民族国家主义对世界主义的抵制、宗教对现代化的批评 等,固然有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嫌疑,但是其中也有“文化建设”的价值,对教育思想 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1.现代化与民族国家主义及“自强运动”
  在西方现代化运动之前,个人对地域性权威力量的依存早已存在,但直到18世纪,“ 国家主义”才成为政治学的名词,它要求个人必须向民族国家效忠,而不是以宗教或者 组织为归属。18世纪末,英国和法国首先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它们有效地组织了军事力 量,较好地发展了经济和科技。国力相对落后的东欧及其他国家,如德国等都向法国引 进启蒙运动的观念,向英国学习工业,开始了“自强运动”,创建起民族国家。在德国 ,马丁·路德创办的新教学校,首先使用从拉丁文翻译过来的德文《圣经》,作为读写 教育的教材,从而第一个具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同时发展起民族意识,后来这种民族意 识为统治者所利用,发展起民族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建立起国家教育的体系。例如,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主张的民族“社会主义”,希望由国家政权控制经济生活,由国家提 供给个人经济、社会和精神上的种种需要,由国家决定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由此实 现国家的富强。然而很不幸,这种国家主义的教育主张最后被夸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形成一种叫做文化民族主义的东西,最终造成人类的劫难,这是马丁·路德所始料不及 的。同时,法国的拿破仑也将启蒙运动的宗旨与现代化的经济、军事力量相结合,据以 横扫全欧洲,使法国大革命的世界主义转为法国国家主义,引发了其他国家的文化民族 主义反应。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现代化与宗教
  从启蒙运动欢呼理性从宗教中解放出来的胜利,声称基于经验的自然科学是取得知识 的唯一可靠方法和“控制自然”的力量以来,科学作为“进步”的文化在技术、经济和 教育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取得了主导的地位,一种相信无论在什么地方科学都是人类 学习的基本内容的观念,使历史和地理的差异失去其重要性;同时科学本身不仅限于自 然科学而向研究全体人类道德、历史、宗教和社会背后的“理性原则”发展。但是,这 种转变却是在宗教界的“反现代化”思潮出现后,才注意到现代化初期那种崇尚个人才 能、勤勉的社会意识所代表的文化现象——功利主义文化和基督教精神之间的冲突,人 们才重视研究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道德系统与社会规范的“相对性”问题,才导致了对 “理智精神”本身的不断批判,才有可能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3.现代化与传统
  在宗教界批判现代化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同时,世俗的社会批判也不甘寂寞,一些思想 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从不同的方面指出现代化导致的道德、社会问题。如英国思想家、 文学家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对当时社会弥漫的无知、自 私自利进行批判,他奚落法国的“法理社会”和“掠夺的道德”,认为文明应当建立在 人性的基础上,建立在“善”“美”的教养基础上;华兹华斯(Willian  Wordsworth,1 770—1850)、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等浪漫诗人也从庸俗的“精打 细算能力的无限运用”着手批评人性的失落,文化的危机;孟加拉诗人泰戈尔指责国家 主义是“巨无霸的自私自利”,“道德死灭的亡命”[6](P101),他说:“目前是人类 文明最黑暗的时期,因为每一种族都封闭在自造的局限中,自称为‘国家’”,“以爱 国主义之名行世,高举叛离天国的大旗”;要求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以克服功利主义,控 制新武器和机械;当代哲学家罗素、怀德海也提出了解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良 方,其中主要的方法是教育。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总之,仅现代化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远远超过经济方面,它通过教育手段实现传 递和传播,并且为形成新的文化意识、新的人性特点,建设新的文化做准备;固然有的 时候看起来反现代化的思潮太保守、太不自量,但是它们从另外角度提出的问题未免不 是建设新文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
  如何认识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已为许多学者所关注,“九五 ”期间对教育与现代化关系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如黄济、王策三主编的《现代 教育论》,力图从现代高度重新认识教育研究的基本问题;顾明远教授主持的“文化传 统与教育现代化比较研究”国家课题、刁培萼教授的《教育文化学》和石中英的《教育 学的文化性格》从不同角度关注文化教育与现代化关系问题;张瑞fán@①、王承绪 主编的《中外教育比较史纲》融比较教育和教育史、科技史于一炉,在研究方法上有重 大创新;王炳照、阎国华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田正平主编的《中国教育近代 化丛书》等,不仅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也为后人的探索提供了多方面的基础。但是,研 究尚有疏漏的问题,某些专题尚待深入,尚待吸收哲学、社会学、史学、宗教学的成果 和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使有关的教育哲学思想得到准确的阐释,如文化与教育的深层 关系、中西教育立法比较等。
  我们认为,在教育与现代化研究领域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文化的了解和理解问题
  人们在了解和理解他种文化时,往往会按照自己原先的思维模式或习惯来加以选择、 解读,这就容易造成文化误读现象。如18世纪的莱布尼茨从白鲁神父给他的“八卦图” 中看到了“上帝与虚无人间的辩证法”,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二进制的算术;而西方的传 教士把中国的“科举制”看作是“真正按柏拉图精英政治思想设计的模式”,都是以自 己原先的文化背景为解释他族文化现象的基础,结果造成文化误读现象。这也说明,要 了解他族教育现象,必须先理解它的文化背景,尊重文化的差异,而不是要证明他们与 我们相似;只有在超越具体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对普遍人类具有意义的抽象原 则。也就是说,学者们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很可能从自己的知识结构看待其他的 文化现象,因此,一方面需要具有全球观念,另一方面需要深入具体文化实质,这样才 有可能在客观描述各种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作用的基础上,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规 律。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2.历史比较的办法
  马克斯·韦伯指出,社会科学之所以葆有“永恒的青春”,是因为社会科学的历史“ 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它“试图通过概念的构成去分析性地理顺现实的头绪,通过科 学视野的扩大和转移而使已经构成的分析式概念结构解体,并依据如此转变的基础重新 构成概念。”[7](P104)各种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其独特的模式和道路,同时也有某 种共同的特性,这种特性只有在它们与某一历史时期相关时才表现出来,如社会转型、 文化演变等。现代化是已经有近二百年历史的社会变迁,它首先在西方发生并且扩展到 世界各地,以科学知识的积累、理性态度的形成、社会流动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增长、 政治民主化和以个人对社会贡献为评价标准的观念为特征,这些现象与文化教育之间的 联系至今尚未完全被人们所了解,必须结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作进一步的比较研究, 才能揭示其中的规律。
  3.未来教育的展望
  如果说现代化对近代教育的要求是普及初等教育的话,那么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化就 要求教育满足科技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表现为教育的提高和分流,如中等教育的普及、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英才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结合等等。同时,由近代发展而来的教育立 法,在现代进入完善阶段;教育全球化的趋势,使人们对教育作用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 ,发展起以科学、人道主义为中心的全球文化,提出要求培养具有全球观点、能从全人 类长远利益出发的“国际人”的教育目标。尤其是20世纪此起彼伏的战争和民族纠纷, 更使人们认识到全球意识和文化理解的重要。这一切,都是未来对教育的期望和要求, 是人类文化教育朝着和平和进步发展的趋势。
  总而言之,教育是增进世界文化交流和合作的有效途径,愿我们用自己的菲薄力量来 为文化的理解提供一些资料,使西方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使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化和 其他文化,从而在教育领域有更多的合作和进步。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参考文献】
  [1]中西对话·潜能问题[A].独角兽与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克尔斯,史密斯.走向现代[M].坎布里奇:1974.
  [3]钱伯斯.有关苏格兰中部人口和经济的论文[A].见:格拉斯,埃维斯.历史上的人口 [M].伦敦:1965.
  [4]埃德尔.美国教育二十五年[M].纽约:1924.
  [5]费尔南,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M].北京:三联书屋 ,1993.
  [6]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7]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纽约:1949.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王右番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加入WTO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