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良好自我意象的培养(1)(2)
2017-08-15 03:08
导读:三、利用周边良性的社会舆论,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生活的周边环境,可以说,周边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极大的,而对那些还没有确切辨
三、利用周边良性的社会舆论,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生活的周边环境,可以说,周边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极大的,而对那些还没有确切辨别能力的却善于模仿的孩子而言,其影响力更是深广,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在《三字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鲁国邹人。少年丧父,靠母亲倪氏纺纱为生。幼年时期,性好模仿,不好拘束。其家原邻近墓地,孟轲游戏时就学埋死人,“嬉戏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认为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于是把家迁到集市附近,孟轲又学人做买卖,“其嬉戏为贾市”。孟母认为也不是好居所,又迁于学宫之旁。孟轲朝夕学为揖让之礼,进退周旋之节,孟母认为这里才是适当的环境,最终定居于此。后来孟轲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成为儒家宗师。
孟母之所以三迁,正是因为她明确地认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和孩子的可塑性,而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形成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必然会造就不同环境下不同的人。可以说,周边环境,周边的社会舆论,时时都在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人,而对小孩子的影响力就更是深远。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假若家长、老师、邻居、亲戚、朋友……常常称赞他(她)们,、他(她)们,一般状况下,这些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显得很自信,也容易和别人相处,并会取得比较优秀的成绩;而一些学生,假若家长、老师、邻居、亲戚、朋友……时常批评他(她)们,责备他(她)们,一般状况下,这些学生就会比较固执,比较偏激,不易与人相处,尽管他(她)们或许很聪明,却往往会自暴自弃,假若引导不当,甚至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而体现的最明显的莫过于,当前人们在为其子女就学选择学校的时候,往往看重于文教区或文化气息浓厚、学习气氛浓烈的学校,可以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环境之于人的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甚至于将来,周边环境,周边社会舆论对人的影响力都是极大的。我们时常说,世界的未来是属于孩子们的,那么在今天我们就必须为孩子们的将来负责,我们就必须为孩子们创设好的周边环境,良好的周边社会舆论,以利于他(她)们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既不高估自己,更不低估自己,而是正确的认识自己,发现真正的自我。
四、利用知名人士的心理暗示,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曾经有几位知名的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们来到某个学校中,转了一圈后,然后指着某几位学生对全校的老师说,这几位学生以后一定会成为极为出色的人,当时这几位学生其实在班中都不算是非常突出的人,甚至于有几位还是班中成绩、行为等都不是好的人,可自那以后,他们成为老师、同学的焦点,似乎大家都在拭目以待,看这个结果到底会什么样。几年后,这几位心理学家又来到这个学校,特意问起这几位学生,校长很自豪地告诉他们:“你们的话真有预见性,这几位学生不仅以优秀的成绩毕业,而且还上升到更高等的学府进修去了。”这时候,这几位心理学家才告诉在座的老师,他们其实只是随意的点了几位学生说他们会成为有用的人才,而不是有什么先见之名。
那么,这几位本来是良莠不齐的学生为什么后来都会非常的出色呢?这实际上和心理学家及周边人群的心理暗示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这些心理暗示和心理期待,在他们的心理上就产生了某种优越性,形成一种“成功属于我”的自我意象,又因为人人都有一种成功的本能,这样就必然会促使他们,努力争取成功,成为一个出色的人。因此,我们要善于发挥周边知名人士的心理暗示,形成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象。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五、唤醒和发展学生内在潜力,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作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粹”的人,天生蕴藏着巨大的情感资源和智慧资源。但是由于教育环境和条件制约,人在智力、能力、人格诸方面,几乎都是这种类型或那种类型的“半醒”者,即人类自身的资源,只不过被开垦和利用了小小的一部分。因此,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之所在。”我们之所以为教育者,就该去唤醒学生内在的潜力,并发展其潜力。
唤醒什么?
唤醒学生生命的灵智和欲求。从
人类学的角度看,人总是有着一种生命的创造冲动,这表明人具有内在自我发展的动因,并外在地表征他不满足于已有定论,不相信唯一答案,不迷信权威的仲裁,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表征为他对当下自我发展状况的不满与否定,对更高水平、更完善发展状况的企望,以及实现这种企望的“自我筹划”。教育应该呵护、关怀并张扬人的这种生命冲动意识,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的现实规定性中奋然而起去追寻自我、实现自我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已故的普莱斯科特•;雷奇是自我意象心理学的先驱之一。他认为:如果某学生学习某一科目有困难,可能是因为(从学生的眼光看)他不适合学习这门学科。然而雷奇相信,如果让学生发现这种自我观念是错的,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的这种自我观念,那么他对这门学科的态度也就相应改变。如果引导学生改变他的自我定义,他的学习能力也会改变,这种理论得到了验证:有一个学生在100个单词中拼错了55个,而且很多课程都不及格,所以丧失了一年的学分;但第二学期各科成绩平均91分,成为全校拼写最优秀的学生。另一个男孩因为成绩太差被退学,而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后却成为全优生。一个姑娘拉丁文考试四次不及格,学校的
辅导员与她谈过三次话后,最后以84分的成绩通过了。一位男生被一个考核机构断定为“
英语能力欠缺”,却在第二年荣获学校文学奖的提名……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举不胜举,如:我班里有位男同学,在刚上中师一年级的时候,他自认自己是一个不善言辞,不善习作的人,因此,甚少说话,也很少写作文,甚至于怕写作文。当然,在大家的眼里,他就也是这样一个人。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人都说他很会说话,说他的文笔很好。此后,他通过锻炼,真的变得能言善道了,而且还上了大专文科班。
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前后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这正是因为他们都做到了一点:因为他们唤醒并发展了自己的潜力,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自我意象,形成了良好的新的自我意象,从而促进了个人的发展。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且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人人都企望被欣赏而不愿意被雕塑、被拿捏、被打压,所以我们不能把教育变成一把雕刻刀,按某种人的意志,把人塑造成为“标准件”和“工艺品”。我们需要去唤醒每个人内在的潜力,以发展他们的良好自我意象。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教育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但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作为教育者,我们培养出怎样的人,就会直接和社会、人民相联系,也就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利益,民族的兴旺发达。而具有良好自我意象是每个人走向成功的催化剂,它能够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迎刃而上,百折不挠,不断进取,达到成功的彼岸,最终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因此,对学生良好自我意象的培养可以说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必经路途,也是素质教育的另一个崭新的窗口。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