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从“因材施教”到“因教施学”(1)(2)
2017-08-18 01:14
导读:二、因“学生”施教与因“教材”施教之别 其实我们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与孔子与柏拉图相比,今天的教师也是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开展教学工作。两者
二、因“学生”施教与因“教材”施教之别
其实我们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与孔子与柏拉图相比,今天的教师也是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开展教学工作。两者的区别在于,孔子与柏拉图眼中因材施教的“材”是人才,是具体的学生,与之相应的教材反到是抽象的东西;而今天教师眼中因材施教的“材”,是具体的教材,与之相应的学生却是抽象的教育对象。
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一旦每学期所教学科的课时数定下来了,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这些课时数分配到教学单元之中;把教学单元与课时数联结起来,也就成了教师的学期教学进度表。教学进度表既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学校考核教师教学进程的标准,如果教师教学进度游离于教学进度表之外,那就成了教学事故,或者表明教师欠缺计划教学进程的能力,或者表明教师没有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毫无疑问,在教师的教学进度安排中,学生的学习潜力与学习现状并没有成为一项关键要素;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学习潜力与学习现状,最多是教师对教学进度进行微调的理由,其实在很多情况下,这只是教师私下里对学生进行关心与补差的依据而已,并不成为影响班级教学进度的因素。
当教师因“教材”而施教时,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之间的脱钩也就在所难免了。课堂教学进度既不是根据教师的教学需求来设计,也不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来开展,不但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教学进度脱钩,很多时候教师的教学状态也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学进度在跑,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天的课堂教学,不但我们见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连教师的教学主动性也变得越来越少了。其实,在没有因材施教的日子里,教材成了课堂教学的标准,如果学生的学习进程先于教学进度,这个学生就会享受到学习的幸福,并积蓄力量进一步跟进教学进度;如果学生的学习进程滞后于教学进度,这就学生就会承受学习的痛苦,丧失进一步跟随教学进度的能力,从而在教学进度中败下阵来。由于教学进度并不是由教师决定的,因此教师对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教学进度中败下阵来也感到无能为力;最多也就帮助这些学生晚一点从教学进度中败下阵来而已!
大学排名
三、行走在“因教施学”的路上
虽然今天的学校教育做不到因材施教,但因材施教的旗帜仍然扛着;也就是说,虽然学校教育做不到因材施教,但我们仍然向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承诺,我们会按照因材施教的理念来开展课堂教学。可事实上呢,我们早就被动地放弃了因材施教,按照由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与学校规章制度设计好的教学进度表来设计与安排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及其家长来说,仍然沉浸在因材施教的理念之中,也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学业成绩的责任归因于教师。
对于没有从教学进度中败下阵来,而且还取得了好成绩的学生,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不会认为这是教师的功劳,这是教师因材施教的结果(其实这部分学生还真是教师因材施教的结果,只不过此时的因材施教并不是教师故意为之,而是学生的学习进程与教学进度偶然地保持一直,从而造就了这批所谓的优秀学生)。但是,凡是从教学进度中败下阵来的学生,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都认为这个责任应该由教师承担;你不是说因材施教吗,既然现在学生已经从教学进度中败下阵来了,这不就证明你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承诺,为败下阵来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嘛!其实如上文分析,并不是教师自己不愿意因材施教,而是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中,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材施教了。因此,教师的责任并不是没有因材施教,而是没有把自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材施教的事实告诉学生及其家长。
如果学生及其家长知道教师不可能因材施教了,学生及其家长就会主动地承担起学习责任。既然教师不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潜力与学习状态开展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根据教师的课堂教学来开展自己的课堂学习,这就是我们讲的要“因教施学”。与其让学生被动地在教学进度表后面追,还是不如让学生主动地在教学进度表前面跑;问题在于,现在有多少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因材施教的思想,的确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但这种思想的代价,就是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被动地等待教师的帮助,而不是对自己遇到的学习问题主动出击。“因教施学”的观念,不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出了要求;还对学生如何适应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提出了要求。班级教师总是由五到六位学科教师组成,这些学科教师虽然很难鉴别出他们在教学水平上的高低,但不同学科教师拥有不同教学风格,这是不争的事实。对教师来说,教学风格是很难改变的;对学生来说,它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风格,更不要说寄希望于更换学科教师了,而是如何调节自己的学习状态,力求让自己的学习能够更好地适应教师的教学风格,从而从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大的助益。可是,今天的现状,是学生与家长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抱怨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去期待着更换学科教师;却没有在“因教施学”这条可行的、也是自主的路上走多远。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