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人本主义教育和素质教育之比较(1)

2017-08-18 01:14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人本主义教育和素质教育之比较(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 要:西方人本主义教育和我国的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之
 摘 要:西方人本主义教育和我国的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本文从比较教育学的视角出发,描述了这两种教育理念,并探讨了二者的异同,旨在借鉴人本主义教育的某些思想来寻找推进我国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有利因素,完善我国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 素质教育 借鉴

    1.引言

    人本主义教育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于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弗洛、库姆斯和奥尔波特等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教育领域先后出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以培养革新能力和开放个性为主旨的“自我指导的学习”。其中,罗杰斯所倡导的“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的理念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大胆的尝试。

    在国际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国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例如,目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强调教育以人为本,总的来说,我国当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是素质教育,其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2.人本主义教育

    提到人本主义,有人会简单地认为就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个性自由发展。人们对人本主义教育的特点和内容,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导致了某些方面观点的分歧。以下借用杨韶刚(2003)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一书中的观点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中涉及到的教育中的两个主体进行说明: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1)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是塑造完美人格。人本主义教育家以“完美的人格”和“自我实现”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种包含认知学习和情感发展的内在体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时代的要求。这一基本理念引导学生培养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由以前的知识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把事实与价值融合,达到自我实现的理想。美国哈佛大学实施的“通识教育”,即“通才教育”,是这一理想的充分体现。“通才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在大学本科阶段,除了本专业的课程之外,必须对其它知识和研究方法有一些系统而概括的了解。人本主义的这种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良好的知识体系,而且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

    重视自我概念,突出人格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自我概念是一个人长期形成的对自己的知觉和态度。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其学习成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满足感、自豪感、使命感和成功感渗透到其学习活动中,变成一股巨大的内动力,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我概念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

    2)人本主义教育重视教师的作用,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师观。人们普遍认为人本主义教育中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而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了,这是对人本主义教师特点的误解。人本主义的教师具有民主化的性格,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不仅具有传统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特点,而且是学生学习上的伙伴和生活中的朋友。

    3.素质教育及其现状

    我国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直强调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条件,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而组织教学活动的教育体系。这种教育制度是不科学的、违背教育规律的。但目前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内涵众说纷纭。何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手段是什么?有的认为素质教育包括品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五个部分;有的认为素质教育应分为心理素质、生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尽管素质教育理论体系存在着混乱和不成熟的局面,我们可以看出这种体系提出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是针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提出的,是在声讨“填鸭注入式教学法”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但是这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可发展性为本位和以大众教育为本位的教育理想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由于具体操作的难度较大,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流于形式的条条框框,而不是源于学生自身的强烈需要所产生的自觉的、主动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去提高自己的素质。

    袁振国对素质教育的解释是这种教育理想在中国大陆比较全面的概括。他认为,素质教育首先倡导在教育中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在现代民主的社会里,我们注重每个人的发展。我国的素质教育在这一点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没能充分体现每个公民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我国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存在一些“重点中学”,政府教育部门大量的资金扶持使其得以蓬勃发展,而偏远落后山区的中小学校舍简陋、师资紧缺、教育经费匮乏,它们更需要教育部门雪中送炭,让大量的失学受教育者重返校园。上述实际状况导致了教育领域的不平等。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过度解读与反思(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