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促进社会合理流动的途径和策略(1)(2)
2017-08-18 01:17
导读:二、教育促进社会合理流动的策略和途径 (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公平的要求,有利于贫穷落后地区的儿童充分享受接受教
二、教育促进社会合理流动的策略和途径
(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公平的要求,有利于贫穷落后地区的儿童充分享受接受教育的权利,为他们将来参与竞争,实现向上流动提供支持和保障,从源头上确保了教育促进社会合理流动功能的实现。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实中的教育均衡发展并不如人意。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重点校与非重点之间、强势与弱势群体之间,教育存在着事实上的巨大不平等。为此:(1)改变投资结构,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大国家对教育的投资比重,拓展社会融资渠道。将投资重点放在落后地区、农村地区、薄弱学校,促进硬件设施的均衡配置。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挥优势资源的“积聚效益”。(2)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从软件上保证教育的均衡发展。鼓励优秀教师到落后、农村地区任教,提高他们待遇;建立城乡、示范学校与薄弱学校间的“帮扶机制”等。(3)消除歧视,建立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机制。消除对农村儿童、残障儿童、学困生的歧视,给予他们学习生活及心理上的特别关照。(4)建立多元的评价制度。考核评估学校不搞一刀切,示范校、薄弱校分别制定不同层次的考核标准,薄弱学校只要完成相应的目标任务同样可以评优。对各级政府的教育督导评估必须重新定位,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薄弱学校”作为评价教育主管部门的一项刚性指标。
(二)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始终面临数量和质量冲突的困扰。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纠正对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错解和误读,尽力戒除精英教育机构承担大众化任务;其次,按照“侧重于高等教育结构和特性的变化”原则,结合我国现实国情,逐步限制现有公办高校的招生规模,着力建立一批高职高专和民办院校,开辟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新路径及外部扩张方式。谢作栩、王伟宜主持的一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以“辈出率”为参数,研究发现:目前公办高职院校是缩小各社会阶层子女入学机会差距的突破口。因而,大力发展和建设外部扩张中的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在当前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践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进行合理的教育合流和分流
我国初等教育已全面实施了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法定年限的作为社会公民的基础识字教育,这是教育起始阶段的大合流。
普通高中应摒弃“
高考是唯一目的”的服务理念。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支持和干预力度,在普通高中阶段实施教育分流:一部分为高考做准备,另一部分为就业做准备。这样,一方面缓解了高考升学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满足了社会对中等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促进了社会的合理流动。
高等教育中的合流,主要表现在专升本、
研究生招生上,体现了“能力和业绩”原则,开通了个体升迁的公正、合理的渠道。开放、公平要求增大数量;而为了应答社会提高教育质量的呼声,维持高学历、文凭在公众心目中的公信度,又必须降低数量。怎样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亟须研究解决的课题。
教育在历经多次分流之后,最终合流在继续教育上。继续教育就是在系统学完国家学历教育体制下的小学、初中、高中或大学之后,又重新回到社会办学单位、成人
教育学院等机构进行进修、深造和接受
培训的教育活动。继续教育以其对象范围广、形式灵活多样、教育主体多元性和高度的开放性为人们适应变化的时代而对职业提出的新要求做出了保证,社会的智力保障和动力支持由此获得了可持续发展,并为个人二次择业提供了可能。继续教育所引发的社会流动对于社会而言,培养造就了一支人才结构合理的社会劳动力队伍,促进了劳动力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对于个人而言,使得个人的知能进行新的调整、组合并提升到更高层次,个人的个性人格得以完善和优化,从而为个人向上的社会流动创造了条件。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