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启发式教学的两个误区(1)(2)
2017-08-18 01:58
导读:●从了解学生入手,“启而得法”才能“启而有发” 课堂中出现“启而不发”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和
●从了解学生入手,“启而得法”才能“启而有发”
课堂中出现“启而不发”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情况不够了解,造成启发的思路、切入点等方面出现问题。课堂中的问题解决,实质上就是一个探索问题的过程。启发式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巧设铺垫,使学生在充分发挥自己潜能、进行积极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对于“启而不发”的情况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善:
1.保证启发问题思路的正确性
初中化学(鲁教版)第一册《溶液》一节有一道课外习题:“试用多种方法将饱和的石灰水变成不饱和溶液。”按以前做此种类型题的思路,学生只能想到加水、降低温度两种方法,而此时教师启发:“可以不局限于物理方法。”学生的思路便豁然开朗,想到了也可以向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使之与氢氧化钙反应,这样便减少了饱和溶液中的溶质,溶液就变得不饱和了。
上述问题学生思维受阻的主要原因是受以前做此类题目所形成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另一个思路受到限制,只要把握住学生思维正确的角度、方向,就能确保启发成功。
2.抓准启发问题的切入点
探索问题空间好比过河,在过河时垫石太多会浪费,太少又过不了河,需要根据河的宽度和个人的能力考虑好至少需要几块石头并选好恰当的位置。进行启发的铺垫过多,教师费了劲儿,学生又感到问题太简单,思维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所设铺垫太少,问题难度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就会出现“启而不发”。所以,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以及问题的高度和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情况等都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才能够及时抓准启发问题的切入点,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3.把握好启发的最佳时机
“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要求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意,达其辞”的最佳火候。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必须先为学生创造适度的“愤”和“悱”状态,当学生有了强烈求知欲望之时,再进行启发、点拨、诱导,才会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初中化学(鲁教版)第一册《物质的变化》一节时,笔者增添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振荡观察现象,然后逐滴加入稀盐酸,再次振荡观察现象。实验后学生对“酚酞试液由无色变成红色,继而又变成无色”的实验现象感到有趣,更感到惊奇,笔者又继续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面面相觑,欲言而不能答,此时,我引入“化学变化”的概念,学生将化学变化的概念深深记忆在了脑海中。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更易启而有发,问而有答。
总之,启发式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精髓部分,具有可发展性,它在以研究性学习、合作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导的当代教育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教学中如能走出上述的两个误区,我们的教学必定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