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且行且吟中体悟作文教学的真意(1)(2)
2017-08-18 01:58
导读:难忘“三跨”作文教改课题为 了让不同层次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写作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写一篇情真意切的作文,做一个富有个性且和谐成长的人,
难忘“三跨”作文教改课题为
了让不同层次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写作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写一篇情真意切的作文,做一个富有个性且和谐成长的人,我们又进行了第三个作文教改项目的研究。这就是被人们称为“三跨”的“大面积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课题。这一课题研究从地域上说跨三个地级市(盐城、连云港和苏州),从参与学校的类型来说跨四种不同层次的学校(重点高中、乡镇完中、中心初中、联片初中),从时间上说跨“世纪”(从1996年申请列项始到2001年7月通过专家鉴定结题止)。
这项正式立项的省级规划课题,直接参与实验的语文教师有30多人。按理说,已经有了两个比较成功的作文教学改革实验的基础,这一次教改应该是轻车熟路。事实恰恰相反,这一教改项目的难度相当大,用“心力交瘁”来形容肯定不夸张。因此,我们常常用“难忘”来概括。
一是校多、人多、层次复杂,统筹规划、举办活动、展开研讨的难度实在太大,常常为举行一次研讨活动的承办地、吃饭、人员安排伤透脑筋,一次在外人看来非常成功的活动,常常伴随着当事人的身心俱疲。二是功利化教育市场太强大,升学率的数字几乎把许多学校领导的手脚缚死,于是,这个压力就很自然地转嫁到实验自愿者的身上。戴着镣铐跳舞,螺丝壳里做道场,实在太难了。三是因为归属科研课题,于是开题、阶段报告、中期报告、结果评估等一系列“规定动作”,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加之结题时专家们的点名答辩,“大面积”有多大?“效益”、“效率”、“效果”、“效应”之间的同和异是什么?“提高”能量化吗?“整得”我这帮“结义”兄弟们“匆匆应战”、“左冲右突”。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其实,这一作文教改课题的真正难忘之处在于,它抓住了写作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兴趣、习惯、品质、差异、个案和过程。与一般作文教改不同的是,没有停留在
写作技巧、写作方法,也没有停留在写作是否可以速成这些非本质的层面,更没有去做应试的工具,研究考场作文应对技法。
改定思改,改何如哉?
作文教改之路上远不止以上三处痕迹,我们还进行过漫画作文尝试,出版过《漫画作文》
一书;进行过网络背景下的写作研究,开办“老蔡茅屋”和学生作文包厢,举办过三省一市的网络
作文专题研讨活动;进行过
日记写作与演讲结伴同行的说写一体的作文教改……
四步法也好,开放型也好,大面积也好,其主体都是学生,而且学生拥有主人的权利;教师只是“主导”,而不是“主讲”,更不是“主宰”学生的写作课堂;教师的作用在于诱之、导之、喻之,“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四步法,开放型中的“讨论争辩课”、“汇报展评课”等与当下备受推崇的杜郎口中学的做法何其相似!“社会实践课”的意义不就是为了让学生读无字书行万里路吗?“阅读吸收课”的意义不正是为了让学生读有字书破万卷吗?“互批”、“反批”、“信息交流课”、“讨论争辩课”等不正是新课程提倡的合作、探究与交流吗?而“大面积”课题着意解决的“兴趣、习惯、品质、差异、个案和过程”等关键问题,不只是解决写作的事,更是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自由平等、健康阳光、生态和谐成长的大事。而日记、演讲等说写一体的实践,其实际意义远远超出培养“下笔成文”、“出口成章”的说写能力之外了。因此,现在我们更愿意用“生态作文”四字来概括。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生态作文”是一种尊重写作规律与生命成长规律的写作,它拒绝唯功利化的应试作文,它拒绝违背规律的“揠苗助长”,它承认儿童写作发展的差异性,它视写作为一种情感思想表达的需要,更视写作为生命成长的一种过程。写作如同鸡生蛋,不是所有的鸡都能生蛋。写作永远有一个潜质与禀赋在起作用,无论我们的教育优化到何种程度,也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作家。生蛋不能一蹴而就,难以速成,有一个慢长的孕育过程,正如草根教育研究者张文质先生总结的那样: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写作研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我的潜意识里,写作已经包括习作与创作。习作与创作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但两者绝不能混为一谈。用创作的尺码去度量中学生的习作是我们一直在犯的错误。
再次审视我和同行走过的作文教学改革之路,我认为完全可以省去繁多的“头衔”、“名号”,“生态作文”完全可以概而括之。我的体会是,作文教改不会“鸣金”,“且行且吟”才是永远的姿态。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