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校长听课方式:课堂学习走访((2)
2017-08-18 04:08
导读:课堂走访随笔1:周二我走访了七年级数学高振英老师的一节课。高老师的课十分注重诱思探究,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善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她从
课堂走访随笔1:周二我走访了七年级数学高振英老师的一节课。高老师的课十分注重诱思探究,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善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她从不直接告诉学生是什么,而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这样,学生的能力怎么会不逐步提高呢?难怪高老师的数学课学生们都喜欢。高老师十分注重让学生去充分的展示自我,培养学生的自信,提高学生的兴趣,小组教学特色鲜明,彰显了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注重课堂形成性评价,学生学习气氛活跃,思维敏捷。虽然仅观察了短短的10分钟,却让我领略了她的学生主动学习的精彩场面。但感觉略有点遗憾的是,学生“合唱”较多,这样容易掩盖一些细节性问题,使部分学生精力容易
放松,滥竽充数。
课堂走访随笔2:我在三次课堂走访中都发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即学生的举手问题。我分别展现三节课上一个学生的举手情况。
一节是低年级的数学课,一个学生从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开始就积极地举手,并且举手时是倾斜着身子站起,很迫切的样子。课堂进行到15分钟,他举了8次手,但是他没有被老师点名发过言。
后面的语文课和数学课都是高年级的,是同一个班,我观察了同一个学生。语文课上,他举了6次手,没有被点到;数学课,虽然老师设计的提问比较多,但是可能有点难,他举了5次手,没有被老师点到。
所谓教育就是一个儿童生命个体在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事件,每一本书籍中汲取营养进而成长的过程。而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课堂是一个很重要的场所,在6~20岁以前,我们白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而一堂堂这样的课就这样进行着,我们的孩子就这样一堂堂课的举手,一直举到自己对自己的水平有了怀疑而不愿意再举手为止。优秀的孩子可能越举越有自信心,因为有老师的表扬,同伴的羡慕。中等的呢,或许也敢举下去;可是,我们的后进学生呢,他们在一次次的举手中最后还有“力量”把手举起来吗?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这个案例让我震撼。如果教师眼里已经忘了我们的教材,心中只有我们的学生,那老师在课堂上就会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从学生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闪烁的眼神中敏锐地捕捉到每一个孩子当下的状态,真正关怀每一个学生。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