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英语知识运用初探(1)(2)
2017-08-18 06:45
导读:第四,这是培养“大历史”综合能力的需要。 历史学 科包罗万象,其内容几乎涉及中学所开设其他所有科目。在历史教学中适度地运用英语知识,不仅有
第四,这是培养“大历史”综合能力的需要。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其内容几乎涉及中学所开设其他所有科目。在历史教学中适度地运用英语知识,不仅有利于历史知识地掌握及能力的提高,也自然的有助于英语的学习。而英语的普及,也是我国入世后与世界接轨的必然要求。人教社2001年出版的世界近现代史,
数学,物理,
化学等系列高中新教材(试验修订本)在建国后首次附录了“部分中英文词汇对照表”,人教版、人民版及上海高中新课标教材延续了这个传统,这是与时俱进的体现。大势所趋之下,历史
高考命题中出现英语材料将很有可能是一个必然发展方向,上海普通高考历史卷从2002年开始每年都有一道包含英文材料的选择题,似于此初露端倪。其2002年第33题为:
一部英文著作的中译本有一句话误译为:“康熙帝曾经阅读郑观应的著作”。经核对,原文为:“Emperor Kuang Hsu had read the works of Cheng kuang Ying”。问题出在Kuang Hsu帝是谁。问题:
⑴请写出Kuang Hsu帝的正确译名,并运用历史知识说明理由。
⑵这是一部研究中国近现代化的专著,它为什么会谈到郑观应?
第一问因为题中中文提示很多,不用考虑英语也可作答,但很明显是直接以英语材料为试题载体。其实如果学生知道一些“韦氏拼法”(80年代以前外国人翻译汉语人名和地名的通用规则)的基本常识,凭读音就可直接判定是“光绪”。
另据专家所言,教育部已将“大中小学外语教学改革一条龙”工程列入议事日程,很多外语教育专家更提出了“中学一门外语过关”的伟大设想,其具体内容笔者总结为“语法过关,词汇5000,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笔者认为,将来的更多的历史
高考试题里出现少量甚至大段的英文史料也将不足为奇。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二、高中历史课英语知识运用的可能性
虽然历史课上英语知识的运用很有必要,但在实践中行的通吗?笔者经过四年的摸索认为,如果只是适度的引进英语知识,而不是全部用英语讲授历史课(即所谓双语教学,笔者认为它目前在我国普及的条件太不成熟),依目前绝大部分高中学生的英语水平接受没问题,对于90年代后毕业后的青年教师讲授也不难(大多通过英语四级)。最大的障碍恐怕是很多老师能讲而不敢讲,心理上存在恐惧,或是苦于无从下手。笔者就此总结了“三步走”的战略,以资参考。
第一步,自然切入,单词为主。切入点选世界近现代史,讲外国事,说外国语,学生不会感到突兀,老师也可逐渐适应。所涉英语主要是重要的人名和地名,如华盛顿--Washington、滑铁卢--Waterloo等。朗读的同时最好有英语板书,注意发音要标准,书写要正确。尤其是第一节课,一定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印象,以便于接受。这一步的适应期应不少于半学期。
第二步,循序渐进,加入词组短语,名言警句。学生们一旦适应,还限于人名地名他们就会感觉不过瘾,这时就有必要提升一个高度。如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菲特烈大帝信奉的“强权即公理”—Might is right.伟大思想家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等。这一步的适应期也不少于半学期。[更多历史英语可参考《全球通史》(英文版)、华南师大编《世界近现代史》(英汉对照读本)等]
第三步,水到渠成,按需所取。有了第一步打下的基础及第二步的深入,师生都已完全适应,这时便可以全面推行,不限于
世界史,不限于历史概念和名言警句,即可在历史课上按需所取。如突出某节课的焦点“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conflict”,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You’re your head, then you will find a way.委婉地劝诫—Be quiet, please.对同学反应的高度赞扬--Excellent.但是,按需所取决不等于滥用乱用,以不影响课堂教学为限,尤其是那些与历史没有直接关系的英语,这也是历史课堂教学运用英语知识需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对于这个新事物,学生们的反应如何?在四年的摸索中,笔者做过多次专门的问卷调查,他们都是一致欢迎,而且感觉效果很好,收获颇多。如:“可以一举两得”,“若坚持记录下来,会成宝贵的积累”,“某些单词若不指出(以后)很难有机会看到”,“不用死记,再看到时也会有印象”,“有利于学科间的交叉联系”等。这些欢迎和鼓励也是促使笔者坚持不懈地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易代钊.关于提高外语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