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现状透视(1)(2)

2017-08-19 01:11
导读:三“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调” 时下,美术专业办学与改革热点中的热点,就是调整和新设工艺设计专业。这反映了社会的需求和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

    三“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调”
    时下,美术专业办学与改革热点中的热点,就是调整和新设工艺设计专业。这反映了社会的需求和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值得肯定和欣慰的。长久以来,我国高等美术教育都以西画、国画、工艺三大学科为基本结构,其中工艺学科的发展最不稳定,最为薄弱,培养纯粹美术家成为专业美术院校的主要目标,而比较忽视社会需求的应用性美术人才。为何出现这种状况?笔者曾撰文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第一代出国的美术留学生,绝大多数在西方接受的是学院主义绘画教育,以古典写实绘画为追求目标,少有学习实用美术的。本世纪初,实用美术在西方也相当薄弱,包豪斯教学体系对当时的西方人来说也是一件新事物,这样,我国专业美术院校起步就是以造就纯粹美术家为主要目标的。二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都处于战乱、动荡、经济落后的状态中,再加上将美术看成是纯意识形态范畴,因此,实用美术教育也就没有发展的基本条件,“先天不足”是历史带给工艺美术教育的遗憾。
    在大力发展经济,人们企求提高生活质量的今天,在中等职业美术教育日益兴盛的情况下,以纯美术为主的高等专业美术教育结构显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了。时代需要高水平的美术家,也呼唤着更多实用美术人才的出现。当然,发展设计教育,不仅是经济建设,“改良制造品”的需要,而且还与当代艺术潮流和文化发展的态势相吻合。现代艺术美学已消解了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森严壁垒,艺术创作活动已不局限在画架上,现实生活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创造美、感受美、欣赏美的广阔领域。工艺设计的更为广泛应用,工艺设计教育的加强是实施美育的有效手段之一。更重要的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媒技术的发展和阅读方式的变革,设计大有成为未来主流文化的可能。早在六十年代,加拿大传媒研究的资深学者麦克鲁安在对当代文化趋势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就预言:现代社会正从文字文化转为图形文化,进入了视觉传达时代。前不久,彭德先生也断言:作为手工图像的绘画——油画、水墨画、水彩、水粉、版画等,将陆续退出图像舞台的中心,取而代之的将是借助于新媒体而产生图像文本。这样的断言或许有点言过其实,但是,设计在这个时代,在我们的生活空间中无处不在。我们已经或将更深地浸润在设计文化的氛围中,这确是勿庸质疑的事实。在专业美术教育中忽视设计教育是一种麻木,将设计看作是不能与“纯艺术”相提并论的“准艺术”是一种偏见。这种麻木与偏见,当下正被如火烈烈的办学热溶解。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设计专业教学中理论探讨落后,设计观念陈旧、教学方法与手段滞后,课程结构缺乏有序性和科学性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工艺设计是为人造物的活动,它的功利性、实效性、广泛性特征,决定了设计教育是一门涵盖现代科学文化、技术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它包括设计学、美术学、技术美学、人体工学、材料学、环境学,还涉及心理学、信息传播学、市场学等学科。工艺设计的创造性以及审美(设计)观念传达的隐喻性特征,又决定了设计教育必须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并把设计思维训练,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唤起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才能,进而树立起人文关怀精神作为教学的核心和终极目标。时下,相当多的设计专业设置单一且相互分割,把实用性简单理解为一种操作实践,根本开设不出设计学、设计美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对材料学、传播学、环境学等相关课程也相当漠视,设计观念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就是有限单一的课程,也多半局限于“纸上谈兵”。于是,相当多的设计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面对设计课题,不知所措,发现一切都得从头学起。可以说,应该更具现代文化特征和文化感的设计教育,在不少的设计专业中比纯美术教育更缺乏文化教育的特征,更具技术培训的性质。
    现代设计思想和人文精神教育、设计观念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现代设计手段的应用、对现代材料的认识与掌握,已成为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调整、完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最紧迫最重要的课题。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四“尴尬”本不属美术学
    在高等美术教育的变革热中,最被冷落,仍未摆脱尴尬境地的可能要算美术学(美术理论、美学、美术史及美术批评)(注:此概念是否正确尚需探讨,在此仅因“约定俗成”而用之。)的教学了。长久以来,美术学的研究与教学总是处于陪衬或附庸的地位。据统计,在专业教学中,美术学总的课时比重一般不足8%,不少新设专业甚至根本没有开设这类课。即使在开课的学校里,不少学生对这类课程缺乏起码的兴趣与热情,他们关注的仅仅是考试是否过关的问题。现实也是一种教育,不是吗?不少技术的操作者,没有最起码的美术学知识和修养,不照样画画,卖画,甚至成“家”吗。更有意味的是,有的技术操作者将美术史论学者看成是其作品的寄生物。没有操作者的存在,就没有作品的存在,没有作品的存在,论家自然就无所依附,这似乎是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也确有“摆弄文字”的人将自己廉价地托附于操作者。这种现象的产生基于一种误解与无知。不过在“技术至上”,对现代美术教育根本特性与终极目标缺乏认识的教学体系中,这种误解与无知的出现也是在所难免的。自尊的美术学者们为了不再被冷落和不再尴尬,极力扬起独立的旗帜,于是,有一定实力的几所院校相继创办了美术学或美术史专业。的确,美术学是人文学科领域里一个重要方面,有其自己的研究对象、范畴、目的与功用,有其独立的品格与存在的价值。在欧美,不仅在美术院校开设美术史论专业,不少没有美术专业的综合性大学也开设有美术史论系。而在我国开设美术史论专业是要一定勇气和眼光的。偌大的中国,应该说仅靠两三所院系美术史论专业的毕业生是远远满足不了现实和将来需要的。特别是在高中和普通大学开设美术欣赏课已成为教育的法规之后,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审美文化的传播者,更是成了美术学专业责无旁贷的责任。因为,按目前的教学模式,不管是美术学院还是师大的美术专业的毕业生是难以承担这类课程的。现今一些综合性大学增设艺术专业,其实不必去与专业院校比高低,注意点首先应该在美术学专业上,因为其自身的人文资源,将给这个专业带来专业院校没有的优势。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美术学专业的独立,并不意味着美术学在美术专业教学中的削弱。作为科学的教学体系,美术学同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身就不是主从、依附关系,而是相互构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中,美术学有着更重要的地位。美国现代著名美术教育家艾斯纳(E.W.Eisner)和格瑞(W.D.Greer)的“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Discipline-BassedartEducation简称DBAE)的教育理念对我们不无启迪意义。他们认为现代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审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造四个方面相互渗透,形成完整统一的教学内容,并以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扩展艺术的知识面,了解与美术相关的特定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他们创造视觉艺术形式以有效地表达思想的能力。尽管这种教育理念主要是针对广义的美术教育而提出的,但是,对高等专业美术教育,同样有借鉴价值。由此,美术学的研究与传授者们应充满信心。当然,美术学课程自身的改革与完善,也是必要的,这需另文探讨。
    不管怎么说,我国的高等专业美术教育迎来了一个发展与变革的好机遇。发展中的躁动总比停滞中的平衡好,欣慰中有所忧思总比盲目自乐强。笔者相信:今天的忧思也许会转化为明天的欣慰,因为一大批有责任的艺术教育家们正在致力于建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科学的高等美术教育新体系。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中小学综合课程如何开设(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