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生死教育现状的比较(1)(2)
2017-08-19 04:23
导读:二、中国内地生死教育开展的现状简介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内地死亡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落后。但近几年来已经得到了许多专家及有识之士的
二、中国内地生死教育开展的现状简介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内地死亡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落后。但近几年来已经得到了许多专家及有识之士的重视,并且也已有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内地的死亡学研究始于80年代,80年代初,中国内地学术界对死亡问题关注的焦点是在安乐死方面。1987年12月24日由中国社科院、北京医学
哲学研究会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北京举行了“安乐死问题讨论会”,中央人民
广播电视台播放了这次会议的有关录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988年7月,中国内地第一次全国性的“安乐死”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十七个省市的
法学、哲学、
社会学、医学界的近百名专家聚集一堂,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努力开展“死亡学教育”、更新死亡观念的问题。另外,“临终关怀”事业也开始在中国内地发展起来。1988年7月天津医学院在中国内地成立了第一家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在以后的几年中陆续召开了多次国际、国内的临终关怀学术研讨会。1988年10月上海市南汇护理院创建了中国内地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这些起步,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内地死亡学的发展。
但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内地的死亡学研究局限于学术界少数专家学者范围内的抽象理论研究,并未像国外的一些国家一样,在学校教育和广大的普通民众之间广泛开展死亡教育,所以对于全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死亡教育对于普通大众来讲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更不用说是死亡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及意义等,总体上人们缺乏对死亡教育的价值和社会功用的基本了解。近几年来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科技的进步也并未给人们带来预期的幸福,反而出现了许多的社会问题,现代人同时也受着许多心理问题的困扰;尤其是近年来青少年自杀轻生的事情屡屡发生,越来越多的家长和专家意识到对于青少年生命的关注已刻不容缓,对于死亡的讳谈并没有给一个个生命如期带来吉祥和幸福,相反的对于死亡的无知和愚昧却将许多人带入了死亡的深渊,也让许多的生者无法疏解对死亡莫名的恐惧,从而无法提升生命的品质。但由于中国内地传统文化习俗对死亡问题表现出来的诸多忌讳,这甚至已经成为在中国内地开展死亡教育的意识形态方面的阻力,令中国内地死亡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针对普通百姓的死亡教育未能广泛地开展起来。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中国青年报》2002年2月1日版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关于青少年自杀轻生现象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以血淋淋的一幕一幕让我们的眼睛无法再从这一个个本不该消失的生命身上漠然地飘过,它以血的事实呼吁全社会关心孩子、关心教育的人行动起来,去挽救那些仍在死亡的阴影中徘徊的孩子,同时期待着有朝一日“死亡教育能走进课堂,并且受到热情而又坦然的欢迎,就像欢迎生命的诞生!”
三、结语
中国台湾地区黄天中博士曾就中美大学生对于死亡和濒死态度做过研究,在该研究中,同时比较了中国内地的大学生与台湾地区的大学生的死亡态度。研究发现,两地区对自己和亲友死亡和濒死的态度是类似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虽处在不同的
政治体系、教育环境下,然而由于中国人长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两地区之死亡态度差异很小。另外,我们也应看到,相比较于内地,台湾地区的生死教育发展力度相对大一些。总之,就生死教育而言,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存在着许多的观念方面、意识形态方面、文化方面的共性,我们必须要超越传统文化的某些束缚和弊端,同时吸收其间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生死智慧,并借鉴西方死亡教育的有益经验,两地区共同努力,创设出适合我们民族特色的生死教育体系,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氛围,提升广大民众生死的品质。
参考文献:
[1]王学凤。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DB/ OL].http://www.ptec.edu.cn.
[2]郑晓江。善死与善终——中国人的死亡观[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139.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3]傅伟勋。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M].台北:正中书局, 1996.177.
[4]段德智。死亡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5.
[5]靳风林。国内外死亡学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人大复印资料。
伦理学,2000,(10).
[6]庞振超,曹保印。生击中不能承受之重——关于青少年轻生现象的调查与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2—1—1.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