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比如教材《小马虎旅行记》一课,是根据课程内容标准的第一方面“健康、安全地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的第一条“做事用心”,和第三方面“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的第二条“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来编写的,通过虚拟人物“小马虎”浏览马虎国的故事来进行教育,我觉得其中把“盐当糖放、建百层高楼没造电梯”等环节与一年级学生还较遥远,因而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改造。根据经验和平时的观察,新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较多不细心、不认真、马虎了事的现象,而最关键的是学习上的粗心问题。于是我设计了“做拼音卡片”、“传悄悄话”、“做小先生”几个活动,在学做拼音卡片后,我采访了几位做得好的小朋友,问他们是怎么做的,有的说“我看着教师的卡片,记住了拼音字母的顺序”;有的说:“我细心地看,老师前2个字母圈圈在右边,后2个字母圈圈在左边”;有的说:“我先读了两遍,再像老师那样,认真写下来”。我边听边板书:看、记、写。这样,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真正贯通,课堂呈现的活动情境是真实的,自然的,为学生熟悉的,也是学生生活提升发展所必需的。这样,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得到了体现。
二、了解孩子,以更好地组织活动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组织好活动的前提。不同的学生也是有差异的,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比如“小组活动”,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而讨论在小组活动中更是经常用到,我在开始组织学生讨论时,走了一些弯路:常常在确定讨论主题后,有的学生为了抢先回答,乱喊乱叫;有的学生只顾想着自己的答案,而不注意别人的回答;还有的学生高声打断别人的谈话,很没有礼貌 ……我真对“小组讨论”失去了信心。可是后来一想,我的学生还只有一年级,他们自制能力差,表现欲强,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正常的;但同时他们又特别信任老师、善于模仿。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我坐到学生中间,告诉大家:“今天我们又要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学习,但跟以往不同的是请大家当老师,先来看看我们这个组是怎么学习的,评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结合讨论话题,于是,我就近跟同学讨论起来,其他同学们好奇极了,静静地望着我们,他们感到很新鲜。我们讨论结束时,“小老师们”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你讨论之前,先分好说话的先后顺序”;有的说:“一个人发言,其他人都认真听,而且声音很轻”;有的说:“一个小朋友讲完了,其他小朋友才提出意见”;有的说:“有的小朋友说得好,别的小朋友夸他真棒”;有的说:“有的小朋友接受帮助说谢谢了”。别看学生年龄小,你一言我一语还真把我刻意流露的优点找出来了。我及时表扬了他们:“小朋友的小眼睛真亮!希望其他小组的小朋友,在以后的活动中也能得到表扬,甚至比我们组更出色!”从此以后,我抓住一切机会反复强化,使学生形成习惯,小组讨论变得有序、热烈。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