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定义和领域(1)(2)
2017-08-23 01:21
导读:·教与学的心理学 教与学的心理学研究一直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主流,一个例证就是近年来引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了研究者普遍的重视。同时,旧学
·教与学的心理学
教与学的心理学研究一直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主流,一个例证就是近年来引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了研究者普遍的重视。同时,旧学派的影响仍然在起作用,它们之间不可互相替代。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程序学习、操练和练习式课件等应用,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现学习以及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锚定式学习和微世界等,都得到研究者的注意。这种理论的开放一方面说明教育技术学仍然是正处于发展期的交叉学科,对来自心理学的理论还没能完全整合,还没有自己原创的理论和形成统合的框架;另一方面,也恰好说明了教育技术学的一个新特征——个性化教学,不同学习风格和习惯的学习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由于媒体技术在教育技术学中的重要地位,学习理论一直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点,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远程教育,都强调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但是新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使得远程通讯成为可能,教育心理学中关于教学心理学的部分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实现个性化教学。教学论、学习论、教学策略、教与学的心理学都是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而每门理论都有着众多流派,给予研究者充分的发挥空间。
心理学的最新发展,往往也得到教育技术学研究者的关注,比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等。这种关注和教与学的心理学的研究有着一致性,都体现了研究者对在今天的社会中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这一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政府提出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实现的思考。
·教育系统方法
教育系统方法一直是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之一,表现为教育技术学研究者对教学设计的重视,如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旧金山大学的教育技术专业,都把教学设计作为核心课程教授。教育中的媒体和教与学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必须通过系统方法相整合,才能发挥作用。这一领域的理论基础是
系统科学: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目前,国内需要应用教育系统方法的研究领域包括信息教育、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教学资源(主要是网上资源)的建设、绩效技术等。
在信息教育中,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编制可能成为教育系统方法的用武之地。信息技术教育课的主要目的,是对公民的信息素质进行培养,这门课程的教材编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和学科如何整合,国内还缺乏经验。如何根据教育中的媒体理论和教与学的心理学,确立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结构,使信息技术与生活融合,亟须教育技术学研究者投入力量解决。同时,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编制也属于其他学科研究的盲区,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者责无旁贷。
3.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开放性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开放性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生命线,是教育技术学研究保持活力的原因所在。
这体现在除了上述主要的三大研究领域之外,教育技术学对技术和理论都保持开放态势。新技术不断被引入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并很快应用于教育培训领域,如流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智能代理技术等的应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心理学都置于同等地位加以研究。其他的相关领域,如对技术哲学的研究、企业绩效技术、远程教育理论、
社会学、营销、推广和组织开发经验、商业管理、
项目管理等都对教育技术学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这种开放性的原因在于,首先,教育技术学研究者本身对上述三领域——教育中的媒体、教与学的心理学和教育系统方法难以作出超越本学科研究者的突破,因而引入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理论成为必要。其次,作为教育制高点的教育技术,将成为新时代教师的必要素质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语文、
数学、物理、
化学,而且在不同学科中,需要不同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因为开放大学的博士
研究生往往来自多个领域的研究专家,如音乐硕士、计算机硕士、物理硕士等。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相关领域的技术和理论革新都可能成为推动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动力,而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突破也很可能来源于其他某种学科理论的引入。
三、国内教育技术学研究现状及建议
1.国内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层次和职能
按照理论层面和应用层面划分,国内教育技术学不同层面的研究有着不同的职能。高校中的专职研究者主要从事理论层面的研究,这一层面包括学术论文、课题、政策性研究和跨学科的集体研究,需要较强的学术攻关能力才能胜任,理论的突破必将带来应用上的巨大进步。普通教师和教育技术人员主要从事应用层面的研究,这一层面研究不需要太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理论推演能力,研究人员的身份主要是接受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公司培训人员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主要研究技术如何和具体教学过程以及其他教育实践相整合。
理论层面的研究是学科的基石。在理论层面研究中,应注意研究不应带有太强的功利性,以致与应用研究混淆。如同狄德罗所说:科学没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如果说科学有目的,就是一个总目的——追求真理。而技术则是有目的的,有着明确的针对性。过于注重研究的实用性,容易使学科研究缺乏深度。教育技术学作为新兴学科,尚缺乏大量的理论基础研究。
应用层面的研究可以使得学科获得认同。在应用层面研究中,应注意研究成果的实证,实证研究能够赢得一般教师对教育技术学科的认同。此外还应注意研究成果的交换和共享,避免各地的重复性研究。今天处于一场技术革命期间,新技术层出不穷,大量的技术应用研究成果仅靠学术
期刊已经无法容纳,有必要通过网络期刊、网络论坛、电子邮件组或者网志(Web Log)的形式进行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2.对国内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些建议
·今天各国面临同样的问题,即教育技术学的统合理论框架尚有待形成,今天研究的重点仍然是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可能和社会分开,在引进国外的理论时,应该注意和国情结合。
·研究者手边研究资料匮乏。国外教育技术学研究已经产生了大量成果,而这些成果翻译的还不足,导致研究重复性强,研究者引证资料困难。可以通过教育技术本科生通过专业
外语课翻译,并在各高校间交流来解决。
·有必要向普通教师普及教育技术学常识。除了有限的教师培训之外,还应编写一本面向普通教师的手册、指南形式的教育技术普及读物,注意其实用性。如果教师本身缺乏信息素养,势必影响信息教育进程。
·普通教师需要的是一种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把某种工具或软件直接交给他,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学习负担。如前所述,技术绝不仅仅是物化形态的工具,更为重要的是使用方法和理论。
·在重视计算机技术研究的同时,不应回避或遗忘其他媒体技术,如广播电视技术;在重视新理论研究的同时,不应回避或遗忘经典传统理论。
·教育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突破很可能不在算法领域,而在应用理念的突破。比如Internet和www都不是由计算机专业人员创造出来的,而是分别由一名管理人员和
物理学家提出并实现。今天国内很多教学软件公司都把目光对准教育这个大市场,可是产品却难以得到教师认可,原因就是理念和技术没有得到较好的结合。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和产业联合造成突破。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把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做成精品专业,把本科生培养成研究生规格。中国的情况和国外大为不同,通晓现代技术的专家数量本来就不多,但毕业生
就业的门径,还需要高校进行一番挖掘开发。本科生精品教育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提高本科生研究能力。
·教育技术的
教育硕士培养可以通过和学科教育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方式进行,比如数学教师想进修教育技术学硕士,可以选修数学课程,最终培养出数学方向的教育技术学硕士。同时由于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教育学不可或缺部分,普通教育硕士也应选修教育技术学研究生课程。
3.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前景
技术(广义的技术是包括教学论、教学设计等理论的技术)是全球化的通行证。技术是超越各种语言的世界语,人才通过技术这种全球通用语言,可以跨越文化背景的障碍,加速全球化进程。技术又是经济转机的关键。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而教育决定人力资源的质量;发展知识经济可以解决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而教育技术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技术还是文化融合的钥匙。东方文明存在技术发展的先天不足,西方文明则出现技术发展的弊端,把技术应用于教育,可能改变原有文化形态,产生新文化。
由此可见,教育技术是教育的制高点这一论断出现得十分及时,切中要害地指出了今天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教育技术是教育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把教育技术整合进教育学,是未来教育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不了解教育技术,无以从事教育学研究。而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技术应用于生活,融入生活,提高生活水平,推动新文化。
中国大学排名 技术的进步,可能造成教育的革命,而并非专为教育而出现的新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则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这些技术转化的工作,属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历史上造纸和印刷术取代竹简和帛书,促成教育的革命,今天新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同样造成教育革命的契机,教育技术研究面临着巨大突破的可能性。
今天,研究者对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体系理解呈现发散性,对于什么是教育技术的回答,有一个教育技术学者,就代表着一种不同的观点,关于教育技术的研究,带着不同教育技术学者的个性特色,还没有普遍承认的知识总体。我们所提出的观点,仅只代表一家之言,难免存在视野及思路上的局限,仍期待得到进一步修订。
[参考文献]
[1]腾福星。科技进步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5]德斯蒙德·基更。远距离教育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3]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等。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4]高利明。现代教育技术——通向未来教育之桥[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6]Diana Laurillard.Rethinking University Teaching in a Digital Age[Z].
Learning Tools Conference,Oslo 3 April 2001.
[7]德斯蒙德·基更。远距离教育理论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