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学校自主性和学校能力(1)(2)

2017-08-23 02:42
导读:第二,由于学位体制的同一性和严密性,使学校在依赖国家的同时,不可能去寻找另外的发展空间,这种“总体性”的学校体制引导了个体利益的诉求办法
 第二,由于学位体制的同一性和严密性,使学校在依赖国家的同时,不可能去寻找另外的发展空间,这种“总体性”的学校体制引导了个体利益的诉求办法,个体往往不是行动于体制之外,而是通过体制本身在实现利益。于是国家输入的资源成了学校生存唯一的资源,这种单一的资源就成为决定学校命运的力量,这样一种态势反而加剧了学校主权的反弹。于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就出现了,从一所学校传出来的信息,其真实性就很值得怀疑。当一个学校试图从国家那里获得更多的资源输入,或者对已掌握的资源进行自行处置时,它便往往会隐瞒自己的真相,尽量把符合国家意志的一面展现出来,主动迎合国家在某一个方面的号召,或者夸大自己处境的艰难情况,以达到获得最大化资源输入的目的。

    第三,就学校自主性的实现方式来说,它既是制度化和程序化的,又是在“幕后”完成的,即在制度背后进行操作的,学校中的成员拥有很大的“幕后”活动空间。这既是制度安排的结果,也是制度安排所解释不了的。实际上,这正是学校依附于国家的反向结果,即学校结构中潜伏着滋生学校主权的因子,正如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滋生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因子一样。任何一个正面的力量都有一股反向的力量与之对应。学校依靠“幕后”原则达成了一种交易,一般是在不违反政策和国家约束法则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获得更多的资源输入。这是就学校与它的上级主管机关来说,就学校中的个人来说也是这样,个人在学校内通过“幕后”原则获得更多的利益。学校中这种活动原则的基础是学校成员之间的利益依赖关系和处在同一个社会网络结构之中。

    第四,二十多年的改革、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导致国家不再是社会资源的唯一拥有者,社会资源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个人、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同样拥有了学校所需要的社会资源,而且上述资源主体能够自由的处置自己拥有的资源。这客观上为学校提供了除了国家以外的资源获得来源。基于对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带来的种种弊端的体会,以及对外部控制越严格学校越不能得到发展的认识,再者政府掌握的资源不足以满足庞大的学校运行需要的无奈(事实上,中国的学校,特别是地方学校一直是由地方或者民间办理),政府也有意采取放权,先是中央政府放权给地方政府,接着是进一步给学校自主权(标志是实行校长负责制),把原先由政府把持的一些权利让渡给学校,这主观上调动了学校从“非政府”渠道获得资源的积极性。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学校的“有限自由”和“无限受令”

    学校自主性使学校获得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自由空间,但决不能把学校的这种自由空间无限扩大或放大,更不能盲目的乐观。学校的独立性从来都是相对的,之所以说它是相对独立的,是因为它与国家、社会的经济和阶级结构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实际上学校处于“有限自由”和“无限受令”的交合状态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的自主性是一种“半自主性”。从制度上分析,学校的基本特征是他们具有“受令性”,即整个学校体制是比较被动的、以执行上级指令为主并且被国家严密监督的机构,学校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并不是其主体的活动,相反保守性才是它的主要特点。“受令性”决定了学校本身没有太大的创造性和自主活动空间,主要活动被严格地纳入整体的社会调控之中。当然,在社会调控体制运转的过程中,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制度理性展开的过程,而是存在着对制度进行扭曲、变通和加工的现象。不仅在学校与国家之间,在学校干部和学校成员之间,也存在一种控制与反控制的过程,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最好的概括。这和吉登斯提出的“控制的辩证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控制辩证法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调节机制,比如说年终评先进,按道理说先进是一种对工作表现的一种激励,一定是工作成绩突出的人才能当先进,可是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往往是轮流当、或者给那些急需要的(要评职称了,需要有个荣誉增加成功的砝码)人。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与不能把学校自主性推向极端一样,也不能把这种控制辩证法视为对学校权力机制的一种致命性的威胁力量。

    学校自主性既有刚性的一面,也有软性的一面,尤其是在中国,学校的独立性就非常脆弱。说学校自主性有软性的一面,主要是把学校自主性作为一种文化心理形态来说的,很多观念是从学校诞生并传播开去的,很多运动也首先是在学校酝酿然后呈燎原之势的;说学校自主性的刚性主要针对学校的政治性和制度属性,因为我国的学校一向是国家意识形态控制最严厉的领域之一。从现代学校制度被引进到中国,经过一百多年的演进,在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不断适应过程中,学校自主性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状态,学校能够在这样一种文化心理状态中获得满足感。隐藏在制度背后的自主性意识,使学校拥有了一种自主性结构。这种结构呈现出异常的顽固性,以至于要想通过传统的调控手段很难消除它们。但是,这种顽固性的学校自主性也并不是坚不可摧,从制度的层面观之,学校对国家的依附属性已经决定了学校自主性的脆弱性。依附属性既是产生学校自主性的动因,也是破坏学校自主性的体制性力量。学校自主性在国家权威性的调控手段面前,往往会显示出脆弱的一面。因为国家对学校的控制参数并不是都表现出“形式性”的特点,相反,在形式性的控制手段失效之后,或者学校自主性对国家的调控体系产生威胁的时候,依靠国家的力量剔除学校自主性造成的负面影响往往是快速而有效的,新中国建立之后开展的对以前学校的社会主义改造就说明了这一点。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四、学校能力

    学校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只是说学校有了在面对变化多端的环境里相机行事的权力,并不意味着有了自主性的学校就一定能够运转良好,从而表现出很好的效能。学校要想取得好的效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笔者称之为学校能力,具有同样自主性的学校,能力可能有天壤之别。我们把学校能力定义为学校实现自己意志的能力,任何学校起码必须具备三种基本能力才能生存和运作。

    1.汲取能力(extractive capacity)。是指学校动员社会经济资源的能力。即处于某种情境中的学校,借助某种方法,吸纳其本身并不具有但其他行动者(比如个人、组织和群体)具有的各种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使这些资源归自己支配,为自己直接使用的能力。对学校比较熟悉的人都能注意这样的现象,就是一样的学校获得的资源数量却大有不同,这就可以看成是学校汲取能力的大小不一。

    上文述及,学校要想正常运转就要输入各种资源,比如教师、教学设备、教室等,这些资源学校是无法自己生产的,那么只有从校外环境中获得,比如从政府获得资金和政策、从高等院校获得师资、从市场获得物资、从别的学校获得信息、从周围社区录取学生等。学校怎样才能获得这些需要的资源呢?学校获得资源之道不外两途,一是政府的调配,也就是由政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分配资源,计划经济时代全部是这样,现在这依然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二是交换,学校用自己拥有的资源和其他的组织交换它们有而学校没有的资源,比如用学位(学习的位置)交换资金,用学额(学校的名额)交换教学设备、设施,用新的知识技术换资金,用升学率换学校声誉等。不管是前一种的政府配置还是后一种的互相交换,都要求学校要有满足其他组织需要的资源,对政府来说,学校要满足政府赋予学校的任务;对于政府以外的其他组织来说,学校要有与之交换的作为稀缺资源的学位、学额等。之所以说学位、学额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是因为当下的社会,围绕学位、学额、学历等规定的学校教育制度是社会阶层分化的一个主要条件。因此,学校汲取能力的大小是以学校营造稀缺资源能力的大小为基础的,也就是以学校的办学质量为基础的,办学质量高的学校汲取能力就强,反之则弱。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2.合法化能力(legitimation capacity)。学校处在由学校关联者的规范与价值观组成的制度环境中,这些学校关联者包括政府、其他组织(包括村落、学校、工厂等)和个人(家庭)。因此,学校采取某种结构形式和行为策略是为了让关联者满意,以便获得资源。这就涉及到“合法化”问题,合法化的基本思想是:当社会的法律制度、社会规范、文化期待、价值观念成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之后,就具有强大的约束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就会诱导和迫使个人或者组织采纳与这种共享观念相符合的行为方式、组织形式和内部结构。例如,社会中存在着对医生、教师、企业行为的社会期待,一旦医生、教师、企业违反了这种期待,就会受到指责和惩罚。又比如在人们的观念中,现代的学校应该有校长、应该分科教学、各科教师应该是科班出身、应该有教导处、总务处、政教处、应该有对教职员工考评的规则等,这种学校的组织结构特征已经成为我们共有的观念,成为类似于自然法则的东西,使得我们自然而然依此观念去形塑学校。所以说,合法性是一所学校在其规范、价值观和信仰的环境系统中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意的、恰当的和适宜的一般看法。合法性意味着学校组织行为必须与公众的认知和情感预期相一致,即学校会采用那些被其关联者认为是有效的、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活动。学校的合法化的能力是指学校运用各种手段在学校外部和内部制造共识,进而巩固其地位的能力,只有获得外部社会成员的认同和肯定,学校才能得到社会(社区)的支持;也只有获得内部成员的认同和肯定,学校成员才能为实现学校的目标而尽责出力。现代学校刚刚被引进到我国的乡村时,曾经发生当地人抵制上学的事情,就是因为现代学校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合法性不足所致,这从反面证明了学校合法性的重要性。最近几年人们对学校不均衡加剧以及学校乱收费等问题的批评,也可以看成是学校在公众心目中失去其合法性的标志。当下,学校积极倡导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加强与社会成员的沟通即可理解为学校增强合法性能力的措施,不如此,学校就难以真正摆脱屡遭诟病的命运,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就非常艰难。

    3.调控能力(steering capacity)。上面两种学校能力都是从学校适应外部环境的方面提出的,是学校的一种适应性能力,是一种从外向内的能力。学校的自主性决定了其只有适应性能力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有干预性能力,就是我们说的调控能力,也即学校影响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个人生活的能力,是一种从内向外的能力。学校的调控能力是与学校的功能紧密相联的,一个社会的进步与文明成果在人们之中的传播有关,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不断应用有关,学校恰恰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把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人类文明成果一代代传递下去,而且学校既是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者,也是这些知识的散播者。学校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一个不能接受学校教育的人,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而现代社会中,不同种类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调控能力就是学校通过生产和传播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把不同的人整合在一个同一的规范下面,增强人们的相互认同,同时又把人们区分成从事不同职业的工作者进而影响外部世界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增强学校的调控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提高学校的专业化水平着手,也即强化学校的不可替代性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应该分析清楚哪些特征和功能是学校独有的,哪些是学校和其他的组织共同具有的,有针对性的突出学校独具的特征和功能,比如在规定时间里,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对某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在一定空间中传授系统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就是学校区别于其他机构的独有的特点和职能。因此,采取各种措施,不断的改革现有阻碍学校运行的制度,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制度是提高学校调控能力的不二法门。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总之,不管是从社会分工赋予学校特殊的职能来说,还足政府放权于学校的现实来说,现在的学校比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自主性却是不争的事实,以至于政府感慨对学校已“无权可放”(学校却不这么看,校长们不断在抱怨他们“无权”,这种悖论恰恰是学校自主性增强的表现,说自己没有权力说明已经有了一些权利)。当然,自主性的增大并不必然导致学校效能的提高,还需要学校具备一系列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学校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对于我国的学校来说,与其说重要的是增强自主性,不如说重要的是提高学校能力。

     注:

    [1]庄西真。什么学校,什么问题——学校社会学研究的目标与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6(6).

    [2][美]约翰·E·丘伯,泰力·M·默。政治、市场和学校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美]詹姆斯·Q·威尔逊。官僚机构——政府机构的作为及其原因[M].北京:三联书店,200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庄西真。学校社会资本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 (3).

    [6][美]罗伯持·诺齐克。为什么知识分子反对资本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评论(第1卷),2004.

    [7]庄西真。关系:一个学校社会学的分析框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

    [8]有人提出了两种组织的生存模式:一是总体性生存模式,一是独立性生存模式。前者是一种各个组织都向自己的上级负责,以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为目标,组织的生存由一个统一的上级来负责。同时下级组织也不存在自主性,必须完全听命于上级,只要求所有组织的产出之和大于所有组织的消耗,而不必要求每个组织都能为自己的生存独立负责的模式。后一种模式正好相反,在这种模式中,每个组织必须为自己负责,它必须自己解决生存问题,同时每个组织必须为更大的组织系统如国家、城市做出净值大于“零”的贡献,而不能滥竽充数。见沙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组织共同生存的方式”,杨善华、王思斌《社会转型:北京大学青年学者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181—199页。纯粹的总体性组织和纯粹的独立性组织是没有的,大多数组织位于由总体性和独立性为两极的系谱上,差别是有的靠总体性近一些,有的靠独立性近一些。学校也是如此,计划体制下的学校,可能靠总体性一端近一些,市场经济体制下,可能靠独立性一端近一些。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9]张静。国家与社会[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0]李猛,周飞舟,李康。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6.

    [11]所谓“控制辩证法”是指作为控制的权力的双向分布性,体现在既有权力关系中,权力弱势方如何借助某种操纵资源的方式,对权力强势方实施控制。见(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三联书店1998年版78页、522页。这种控制辩证法正好说明了权力是一种关系的说法,就拿学校来说吧,校长和教师之间是一种权力关系,校长的权力比教师的权力大,但是教师通过自己的专业权力和掌握特定信息的权力同样可以对校长的权力控制实施反控制。

    [12]庄西真。科层制与关系网络:学校中资源与权力的配置[J].当代教育科学,2005(11).

    [13]曹正汉。观念如何塑造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我国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之探讨(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