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湖南新农村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1)(2)
2017-08-23 03:15
导读:市场经济的被动性,影响最大的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因为市场经济的一个作用就是通过市场对各类人才进行合理配置,必然影响到人才培养的配置。市场
市场经济的被动性,影响最大的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因为市场经济的一个作用就是通过市场对各类人才进行合理配置,必然影响到人才培养的配置。市场经济的繁荣与疲软,最明显的就是表现在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波动性。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教育不断适应农村社会、经济的变化,在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上改变几十年一贯制的状况,在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上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强办学活力。而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奠基工程,不管市场经济如何变化,它主要是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与之适应,而不能随之波动而变化。这是由基础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我们应当切实把它摆到农村经济社会与整个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础地位上,必须有人力、财力和物力作保证。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需求与供给是决不能由市场来调节的,而是法定的、强制性的,是儿童平等的权利与义务,也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履行的责任。
二、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是我省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湖南农村教育发展很快,但与全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全省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2005年,全省有20868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其中县镇及以下农村的学校有19744所,约占93%;有717万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其中县镇以下农村学生有618万人,约占86%。全省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99.03%、96.67%,年巩固率分别为98.96%、94.75%。
2004年湖南省教育统计报告显示,全省各学历人口分别为:
研究生3.91万人,本专科生122.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生97.43万人,普通高中生178.68万人,初中生529.53万人,小学生6493.19万人。全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我省研究生排全国第16位,普通专业本科生排全国第15位,成人专本科生排全国第23位,中等职业教育生排全国第13位,普通高中生排全国第17位。各学历人口均排在全国中下位置。我省和全国相比,主要差距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全省各界认识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回顾一下德国、日本的发展史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个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日两国可谓一贫如洗,经济已近崩溃,工业、交通、能源、农业等基础设施已是一片废墟,科技人才流落他乡,科技水平一落千丈,还有沉重的战争赔款,差距可谓大矣。然而德、日两国10年以后经济起飞,30年后就已重新跨入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创造这个奇迹的是两国具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早在19世纪末,德国的小学入学率就高达99%,在20世纪初,日本的小学普及率也达99%,是当时教育普及率最高的两个国家。而我省2005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03%,从这个角度说,我省教育可谓是“百年差距”!战后,日本面对一片废墟,仍将义务教育由6年延长到9年,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到20世纪70年代高中在校生增加了65%,大学在校生增加1.9倍,教育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一切经济的、科技的差距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教育上的差距。我们应该认识到我省农村经济、科技的落后只是表象,根本的还是农村教育的落后。因此,我省农村人口素质形势是严峻的,改变这种状况是全省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
2.人力流动性小的特点要求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历史发展到今天,融合已成为世界的大趋势之一,它使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资源的多寡已不构成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因为资源的流动性使资源的短缺可以在市场交换中得到弥补。事实上许多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上已被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和地区超过。如东亚与拉美、我国的东部和西部,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其次,资金也不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机制的健全,集资渠道多样化发展,资金的流入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投资效益而不是投资总额,或者说投资主要受到经济利益的激发,外资尤其如此。另外,对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科学技术也可以通过转让而获得。人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这样,任何资源、技术、资金都可以在市场的融合中得到弥补,而只有农村人口是无法通过引进来提高质量的,即使有提高也是微乎其微的。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1世纪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更是人口质量的竞争。农村人口质量是农村人才的基础,也只有在一定的农村人口质量基础上才能发挥人才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提高农村人口质量只有立足于农村基础教育。要把沉重的农村人口负担转化为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只有以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三、提高全省农村教育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养大量的农村合格人才,而农村合格人才的培养,又需要全面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因此,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上,不仅农村教育的规模要有较大发展,而且要把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培养人的活动,它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动力。农村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服务是通过培养的人来实现的,这样农村教育才能成为劳动再生产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科技发展的手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理顺机制入手解决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等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教育界必须牢固树立一种思想:农村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最重要的是全面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培养大批适应农村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
2.提高办学的效益需要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形势下,我们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质量意识:农村教育质量是农村教育的生命,是农村教育成败的关键,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就是农村教育效益的体现,低质量是教育最大的浪费。办学效益就是经费使用效益与社会效益。我省在扩大各级教育培养能力的同时,必须把农村教育的质量与办学效益放到突出的地位上。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应当看到,全省的农村教育质量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在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农村教育质量低下在我省是带普遍性的问题,尤其是在老、少、边、山、穷的地区。还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高质量、高水平普九的全面推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任务就更艰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必须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走质量和效益发展的路子,以质量求发展,才能提高农村教育的投资效益与社会效益。我们必须树立教育的质量意识与危机感。教育周期长,调整缓慢,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人才质量与竞争力。因此,在增加农村教育投资的同时,必须把质量放在首位,常抓不懈,才能实现“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根本目的。
3.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关键是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农村教育质量低的根本原因是我省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一方面,教师职后培训不足。2004年,全省小学专任教师合格率为98.68%,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3.56%,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78.26%。小学教师大专化、初中教师本科化的比例分别为16.77%、27.99%。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从层次结构上看,由于生源变化,全省小学教师将继续出现富余,初高中教师不足;从年龄结构看,小学教师年龄老化问题比较突出;从学科结构看,音、体、美和
英语、计算机教师仍然不足;从区域结构看,城镇教师相对饱和,而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教师不足。因此,要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就要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重中之重,必须从现在抓起,今天的教师素质就是明天的教育质量。而教师质量提高,一是投入更大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好师资培训基地,办好湖南师大、各地师范学院,培养培训高素质的农村教师,这样农村中
小学教育质量就有了一定的保证;二是充实各级
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提高办学水平与培训能力,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和教学方法,使全省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三是稳定现有的农村教师队伍,下大的决心,花大的力量,采取重大政策和措施,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之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重的职业。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