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前瞻: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1)(2)
2017-08-23 05:49
导读:对于农村教育的课程内容,不能一味强调贴近当前农村实际和农民的生活以体现乡土化,更不能用所谓的“农村课程”做支撑。脱离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最
对于农村教育的课程内容,不能一味强调贴近当前农村实际和农民的生活以体现乡土化,更不能用所谓的“农村课程”做支撑。脱离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最广泛人群的经验的借鉴,仅仅在自身和周围人群生活过程或直接经验中学习,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会囿于自身实际活动水平和经验获得范围的局限,不能达成一种继承性和累积性的发展,从而无法达到人类已有的发展水平,更无法产生对前人和他人发展的超越。教育本身具有超前性,这决定了农村教育必须与现代文明趋同。因此,基础文化教育仍应是农村教育主要和重要的内容,农村也同样需要高层次的基础文化教育。
如果把农村教育的教学内容囿于与农村经济社会和人们生活有密切联系的范围,则不利于形成农村学生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整体性社会视野,从而人为设置了他们融入城市化潮流的障碍。这样的教育,其价值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要谋求全体学生共同发展,而不仅仅是城市学生的发展,农村教育就必须同城市教育一样,要保持多类知识的合理比例,并加强它们之间的关联和渗透。
强调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农村生活实际,是基于人们对知识的重新认识,顺应人类知识从“现代知识”(科学知识)到“后现代知识”(文化知识)的转型,清除知识问题上的“科学主义”,将地方性知识、个体的知识以及不能言明的知识这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却长期遭受知识霸权压制的知识引入到学校的知识世界里,纳入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在传统教学中,大量的理性知识充斥教材,而与人类生活至关密切的经验性知识、个体知识则无足轻重,理性知识几乎成了教学知识的代名词。教学知识的理性至上导致了“知识的异化”,使知识与人分裂,成为一种外在的统治力量,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创造精神的养成。很显然,新知识观主张平衡的教学知识,目的就是要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在系统掌握“完整”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关于世界的认识,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就是呼唤感性的、个体的和本土的知识价值的回归,赋予它们在学校课程内容中的合法位置,主张在学校的课程内容中既保持多类知识的合理比例和各类课程的适当张力,又加强它们之间的关联和渗透,建立各种知识能够功能互补、相互促进、正向迁移的平衡、整合的课程结构,以利于学生个性化知识体系的建立,而决不是为了施行以培养安于农村、安于农业的人才为目标的农业领域的专业教育。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三、农村教育城市化: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突破
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市化推动现代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已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农村与城市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日益紧密的联系,一向封闭的、处于社会边缘的农村教育也不是世外桃源,也不断受到城市化的影响。于此同时,农村教育作为一项以促进区域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社会公共事业,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并非只是被动地受其影响和一味适应。也具有推动和引领其发展的作用和责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心系农村教育的理论家和实际工作者通过对我国农村教育历史变迁的系统考察和现实发展的客观分析,明确提出了农村教育城市化的发展模式。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教育发展的目标。它顺应了农村城市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预示着我国农村教育将逐步摆脱长期以来的困境而真正实现与城市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突破。
农村教育城市化的含义,主要是指通过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减少村办中小学,扩大农村镇所在地中小学的规模和改善其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学校的规模效益。农村教育城市化的动力源自于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开始由被动转为主动。一方面,随着城镇户籍制度、农民进城政策的进一步放开和农民传统教育文化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愿意把子女送往城镇学校接受优质教育,从而出现了生源相对向城镇学校汇集的现象,加大了城镇学校教育的供求矛盾。另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发展型迁移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显著成效,使农村学校的学生逐年递减,加剧了农村学校的生存危机,也造成了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为了摆脱这种不利局面,当务之急就是要调整农村学校的布局,合理撤并现有村办中小学校,使它们逐步向城镇汇集,并因地制宜地推进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形成农村教育的城市化格局。此外,也有研究者认为,“以县为主”教育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也是推动农村教育城市化的两股重要力量。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参考文献:
[1]田小红。农村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问题与困难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40-43.
[2]张乐天。重新解读农村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3,(11):19- 22.
[3]陈敬朴。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1): 39-43.
[4]广少奎。试论农村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11):38-41.
[5]覃章成。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的博弈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4-29.
[6]覃章成。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价值与策略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9):54-58.
[7]鲍传友。论现代视阈中的农村基础教育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28-31.
[8]徐长发。我国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J].教育研究,2004,(12): 11—16.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