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现代化与学校教育创新(1)(2)
2017-08-23 06:23
导读:所谓教育创新是指整个教育事业和教育体系运行机制的创新。它是指向整个教育的,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教育创新体系。而创新教育是指在创造型管理的
所谓教育创新是指整个教育事业和教育体系运行机制的创新。它是指向整个教育的,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教育创新体系。而创新教育是指在创造型管理的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用创造型的方法培养创造型学生的过程。它是指向学生的,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新教育只是教育创新的一种实践模式,或表现形式,创新教育的健康发展必然依赖于教育创新体系的建立,没有完善的教育创新体系的保证,创新教育必将会流于形式,而无法真正实现其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教育创新也不仅仅是指一点点创新活动或脑力激荡。教育创新应该像血液一样,成为教育行为者和教育机构的功能,流经每一个体与组织细胞,激发教育的全面活力。”[8]建立学校教育创新体系,是保证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是整个社会创新体系建立的需要。学校教育创新系统的完善必须着眼于这样几个方面:
(一)系统基础:教育观念的创新
教育观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教育系统的理性认识。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观是对各种教育的认识而形成的,没有针对某些教育的基本问题加以认识,而只是就教育认识教育,这样的教育观很多,很庞杂。我们这里讨论的教育观主要是指狭义的教育观,它是“由对教育是什么的认识而产生的教育本质观,由对教育作用的认识而产生的教育价值观,由对怎样发挥教育作用的认识而产生的教育实践观,以及由对教育作用结果的认识而产生的教育质量观所构成的体系。”[9]
教育观是由人性观决定的,有什么样的人性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才是科学的人性观。马克思主义科学人性观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高度结合与统一。其中,自然性是人性的生性部分,社会性是人性的习性部分,主体性则是人性的能动表现,是生性与习性的合金,是人性最核心的部分。当前进行的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其教育观的核心是主体性教育思想。在对人的现代化理论的学习中,我们发现人的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呼唤。所以,教育观念的创新就是要张扬主体教育思想,肯定教育的主体性。即“肯定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自主性,尊重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注重教育实践主体的认识与选择”。建立民主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培育和弘扬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10]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教育的互主体性的认识是关于教育的本质的认识,它是区别于人本主义、个体本位的单主体性的,强调教育各要素之间的相互性。教育的主体性思想的确立,给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找到了坚实的基础。在社会结构中,教育具有相对独立的主体地位:在具体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教育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种主体的反映活动。因而确立教育的主体性思想,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二)系统保证:教育制度的创新
教育制度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有力保证,它的内容很多,但所有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都必须围绕国
家教育方针的实施来进行。它是国家为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而协调教育的内外关系所做出的,具有战略性、准则性的规定。它涉及到教育体制问题,教育经费问题,教育人员问题,教育质量问题等。知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教育的全新革命和变化,教育制度的创新必须有利于知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形成与发展,因而它又必须要充分体现教育的主体性。同时,还应体现新世纪我国
教育管理的新趋势:(1)以人为本将成为教育管理的主导思想。这是由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它强调把人力资源开发和科技创新看做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反映在教育上,必然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的归宿。(2)教育制度的建立要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行为潜能,释放人的行为潜能,解放人的生产力,为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教育制度的建立必须依赖于教育科学的发展,充分发挥教育科学对教育实践的积极的指导作用,使教育科学从传统的“被动解释学”,转变为“积极行动学”[11],这不仅是关系教育科学的生命问题,更是关系到教育的发展前途。(3)强调教育制度的灵活性,伸缩性,扩大各类教育办学自主权,体现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特色。(4)有利于加快教育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三)系统关系:教育机制的创新
所谓教育机制,是指教育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作方式。建立科学有序的教育运行机制,是实现教育的目的,体现教育的功能,实现教育创新的内在的核心因素。教育机制的形式大致有三种: (1)行政——计划式:它是指用行政、计划的手段将教育统一起来,便于运行,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2)指导——服务式:它是用指导服务的方式将教育的各个部分统一起来,便于运行,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3)监督——服务式:既用行政、计划的方式,也用指导服务的方式,将教育的各个部分统一起来,便于运行,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我国当前的教育机制基本上属于行政——计划式,这是由我国的政治体制所决定的,它的突出特点是教育管理职能部门权力相对集中,有利于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但由于教育和各部门是由行政和手段统一起来,容易形成教育管理的行政化,造成不遵循教育规律,不尊重教育的主体性的现象。特别是当前强调教育创新的时代,即突出教育的主体性的时代,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是极为不利的。改变这种状况的基本途径是:逐步完善监督——服务式教育机制,既给学校以办学自主权,又要有统一的办学指导思想;既承认教育的主体性,又利于创新系统的参与者(组织)的相互作用并彼此影响。因为创新系统是由各个部门和机构相互作用而推动创新的网络。它既包括技术创新,又包括非技术创新,如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领域的创新。
(四)系统动力:教育行为的创新
这是教育创新的根本因素,因为,“从根本上说,创新依赖于人的素质及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没有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新的知识难以产生”。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马歇尔曾明确指出:“知识是生产力中最强大的动力,而组织则帮助知识发挥作用。”[12]教育行为的创新就是要培养能掌握和适用新知识和技术,推动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庞大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大、中、小学各级各类的教育中积极推行创新(创造)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在推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广大教师(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必须明确创新教育在内容上的阶段性,层次性及影响的一致性。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参考文献
[1]叶南客.中国人的现代化[Ml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
[2]中央文献编译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毛泽东选集(一卷本)[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4]中央文献编译室.马克思选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杜, 1972.
[5]沃尔·沃拉.中国:前现代化的阵痛[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6]陈桂生.马克思主义教育论著研究[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7]聂衍刚.论教育的创造性与创造性的教育闭.教育研究,1999, (9):17.
[8]石欧.教育创新呼唤什么[刀.教师教育研究,2004,(2):1—5.
[9]孙绵涛.关于教育观的思考[几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4):3.
[10]王道俊,郭文安.关于主体教育思想的思考闭.教育研究, 1992,(1).
[11]郭思乐.繁荣教育科学、促进教育创新IJ).教育研究,1999, (9):25-29.
[12]冯之浚.关于完善和发展我国创新系统的几个问题[J].科学与技术管理,1999,(1):6-10.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