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1)(2)

2017-08-23 06:42
导读:维度二 : Y教学指导过程的评价 教学指导过程评价主要考察教师的指导和教学的方法是否适当, 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指导过程的特征评价应考

维度二 : Y教学指导过程的评价
教学指导过程评价主要考察教师的指导和教学的方法是否适当, 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指导过程的特征评价应考察以下五个方面:
(1)Y1教学过程的自主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自主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整个教学的指导围绕着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自主能力这一重要的教学目标;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既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 又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鼓励学生自主活动、操作、体验;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要浓厚、求知欲要强。
(2)Y2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实践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整个教学的指导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能促进体脑合一, 知行统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示范指导作用而不是越俎代庖;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提供充足时间,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态度认真, 积极主动。
(3)Y3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开放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活动时间充分、活动空间广阔,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往广泛、融洽, 学生乐于“发表”;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活动要求有弹性, 尊重个别差异的存在, 能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及需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及进程, 对学生限制、约束、控制较少, 活动气氛民主活跃。
(4)Y4教学过程的整体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整体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整个教学指导方法与教学内容和谐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与发展的同时关注整体效果, 使全体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多领域获得收获。
(5)Y5教学过程的创造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创造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教学内容具有创新,指导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鼓励学生表现自已的独到见解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乐于创新, 敢于质疑,有创造性教学成果。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6)Y6教学过程的教育性: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教育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求实、求真;同时整个教学过程能体现出团结友爱,和谐文明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维度三 : Z教学指导效果评价
最终能直接证明课堂教学的价值是教学活动开展后所产生的效果, 包括一系列价值事实, 其中有的是教学计划设计的预期效果, 有的是教学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非预期效果。教学指导效果既有教学开展后对于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同时也有教学开展后对于学生团体、班级的进步所产生的作用。主要包括:
(1)Z1集体进步效果: 集体进步效果主要表现在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上, 直接效果指教学活动开展后对于学生团体、班级的进步是否产生一定的作用, 是否达到教学计划设计的整体预期效果,是否产生的非预期效果;间接效果指教学活动开展后是否有利于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的改观, 是否有利于学生团体凝聚力的加强。
(2)Z2学生个体发展效果: 学生个体发展效果主要表现在: 既要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 又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 既要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又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既要注重教学活动的直接效果, 学生乐于“发表”和“表现”、敢于“标新立异”、有创造成果, 又要关注间接效果, 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3)Z3学生发展的外显性效果:外显性效果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显而易见,有明确的指标参照系,效果直接,便于量比。外显性效果多用与课程学习的知识性评价,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易于操作,可测性强。
(4)Z4学生成长的内隐性效果:内隐性效果是相对于外显性效果而言,指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不易发现,有隐蔽性特征。其表现为:周期长,不外露,着重内心的演练与修养,可测性不强等。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优良个性品质的塑造,坚强意志的培养等无一不渗透出内隐性特点。因此加强教师师德建设、重视校园文化,崇尚人文精神等对学生内隐性效果的实现起到潜移默化的作风。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新课程开设以来,其评价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影响了新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没有评价标准,课堂教学就失去了评价参照系。以上所构建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必须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下一阶段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开展实验, 修订、完善评价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丛书《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3.任长松:《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18条建议》,《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10期。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在中小学实行长时间课时制(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