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备“学生”
因材施教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同一节课,在不同层次的学校、班级,其具体要求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在备课时应该从班级学生来源、特点及学生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学要求,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易出现的问题等。好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需要哪些基础?哪些最难理解、最易疏忽、可能出错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应选择什么教具、什么实例、什么方法来加以强调等等。一些教师由于对这些注意不够,又缺乏经验,课堂上往往“卡壳”,不能按计划授课,目标达成率低。有的不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认为有些知识已讲过,学生懂了,所以不再讲或提示,却不知这正是学生的薄弱点。另外,老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是有很大差别的,老师想到的或者老师希望学生想到的,学生却不一定想到或想得慢些,这时,老师如果急于求成,课堂上就容易出现问题。
要备好“学生”,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一般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1)从原住教师、班主任、同学那里了解;(2)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注意信息反馈,特别是利用提问和做练习的方式;(3)建立教学问题和学生练习错误档案;(4)批改作业,查看成绩、试卷;(5)可进行摸底测验;(6)课外辅导,特别是对差生的辅导。
四、备“教学语言”
作为课堂教学,主要是运用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应达到以下要求:(1)准确无误;(2)通俗易懂;(3)简明精炼;(4)生动形象。即老师的语言要亲切,富有情感,讲解要完整严密,要将教案的书面语化为口头语;清晰、洪亮、简炼,尤其是要设计讲课的语调,注意起伏相间,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