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1)(2)

2017-08-25 06:59
导读:我国的生物教学目标分类采用的是布卢姆(B.S.Bloom)的分类系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情感三大类,并且对三大类目标提出了不同水平的具体要求

我国的生物教学目标分类采用的是布卢姆(B.S.Bloom)的分类系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情感三大类,并且对三大类目标提出了不同水平的具体要求。表2列出的是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生物课程标准》)中三类学习目标的各种水平的要求。它是在布卢姆等对各类目标水平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生物教学的实际制定的。

表2:《生物课程标准》中各类学习目标的不同水平要求

四、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法

教学目标应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业行为,并限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方式及变化效果的量度。对每节课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评估和激励作用。表述教学目标时一般要慎重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1.行为主体。根据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在编写教学目标时,无论是一般的行为目标或是具体的行为目标,在描写时都应写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及“培养学生……”等描述,而用“能认出……”“能解释……”“能设计……”“能写出……”“对……作出评价”或“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2.行为动词。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而传统应用的“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无法检验。而“认出”“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拒绝”等词则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生物课程标准》第44页在“学习目标的说明”中列出了一些常用的知识性目标动词、技能性目标动词及情感性目标动词,可作为生物教师备课时的参考。

3.行为条件。有时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通过自行设计小实验,体验……”等。

4.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

上述教学目标表述包括的“四要素”是由行为观的代表马杰(R.F.Mager)提出的“三要素”发展来的,又称为ABCD表述法。它们的含义是:A即“行为主体”(audience),意为学习者,就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B即“行为”(behaviour),即学习者应做什么,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C即“条件”(conditions),意为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D即“程度”(degree),即上述行为的标准。例如,一个运用ABCD方法表述的教学目标例句:“通过学习昆虫的形态特点后,学生能以90%的准确度,从书上的图中辨认出哪些是昆虫。”其中,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是“辨认昆虫”,条件是“在本课课本的图中”,标准是“达到90%的准确度”。

五、制定教学目标的注意事项

1.要全面。要反映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要体现多元化。不仅有对知识性目标的要求,还要重视学生操作、能力、情感、态度、意识等方面的发展要求。

2.要明确。明确的教学目标必须具备两点:一要表明教师可观察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如“能认出种子的结构”“能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画出……的结构图”等;二要体现上述的教学目标的“四要素”。

3.要重点突出。通常每一节课中可以设计多个教学目标,每个教学目标都代表着一定的学习结果。在进行设计时教师要对各种目标进行权衡,确定主要目标,其他目标尽可能围绕主要目标设计。这样可以突出重点,防止由于目标过于分散,影响学习结果。

4.要难易适中。目标的难度,要接近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目标太高,学生经过努力而达不到,会使学生产生畏学心理,丧失信心;目标过低,学生的学习毫无压力,目标对学生的发展起不到激励作用。因此,在制定目标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群体学习水平有一个科学的分析。

5.要便于检测。编写具体目标时,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它们将被用于编制检测项目,如果不能根据这些目标测出预期行为,则表明所制定的目标笼统、含糊、冗长、不符合要求。所以应尽可能地用可观察到的外显行为来描述,或用可测量的(笔试、口试、动作测验、心理测验)语句来陈述目标。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留足检测目标的时间,要制定与每一个具体目标有相对应匹配关系的检测项目,以保证实际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开展。

6.要有弹性。教学目标的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别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统一的目标规定了所有学生达标的最低限,但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目标应体现出有所侧重。二是可有一些隐式目标或预期目标,如“愿意……”“乐于……”“能坚持……”等便为隐式目标。又如“亲自栽培一种常见植物并写出详细的观察记录”,就不能当堂课完成,便是预期的目标。

7.要注意各章节教学目标的互相协调。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都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保证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各章节目标的协调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将各章节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和设计,对各类教学目标进行综合安排。在针对具体的一节课设计教学目标时,还要结合实际对预先的安排做适当的微调,以保证各类目标的实现和分布的均衡。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0.

[2]刘恩山.中学生物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68—169.

[3]钟启泉,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5—48.

[4]周美珍,等.中学生物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8.

[5]赵锡鑫,等.生物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6—198.

[6]饶可扬,王延玲.新课程教学设计—生物[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21.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4.

[8]廖哲勋,等.新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74—175.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浅 谈 小 学 语文 教 学 中 的 美 育(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