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教学现象及其研究方法(1)(2)

2017-08-27 05:04
导读:第三,教学现象总是发生在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之中。教学现象是一种活动方式,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教师

第三,教学现象总是发生在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之中。教学现象是一种活动方式,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教师与教学方法、学生与学习方式、教师与教学目标、学生与教学评价、教师与环境、学生与学习条件等因素错综复杂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及活动方式。概括地来讲,就是教学活动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信息等之间的关系。所以,如果研究教学现象,就应该动态地来研究它,研究某一教学现象,就应该研究该现象与其他教学现象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不应该是分割的、静态的研究这一教学现象。在这一点上,我同意通过教学要素为突破口去专题性地研究课堂教学中的现象,但我反对就某一个要素而相对独立地去研究教学的现象与问题,必须把教学现象的研究放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放在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去研究。

三、教学现象的类型及其研究

教学现象是复杂多变的,但同时又是可以认识的把握的。关于现象的类型根据哲学的观点,通常把现象分为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文现象。人们对现象的认识从方法论上讲,主要有科学的与宗教的两种方法论。科学的方法论是一种存在着不可知的可知认识论,可知是方法论上强调人的认识的无限发展性,不可知是指科学还面临着许许多多不可知的领域。宗教的方法论是一种可知的不可知论,也就是说在它无法解释有些现象时,就把先验的神或上帝作为创造一切的主体,从而解决了人类的不可知悖论。所谓社会现象是人类组织或机构运行的关系及外在表现形式,如人类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就有了研究其现象探寻其规律的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教育学、军事学等。所谓人文现象也就是人类的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存在方式,如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建筑学、心理学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现象主要是属于社会现象、人文现象的范围,更具体点讲就是社会现象中的教育现象与人文现象中的心理现象,而且,这两种现象常常交织在一起,难解难分。对于教育现象的类型,胡德海教授认为可以概括为三种: “一是教育活动,二是教育事业,三是教育意识现象或教育意识形态,三者之间是紧密关联的。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是形成一定教育思想意识与教育理论的基础,并使已经形成的教育理论得以发展、深化、提高;而教育理论又反过来作为~种教育法则,指导和制约人们的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的实践,体现着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统一。”笔者认为,胡德海教授所讲的教育事业现象其实就是特殊的教育活动现象,它是一种自为的教育活动现象,是国家范围内的对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特殊管理,它更准确地讲是一种组织化、目的化、制度化、规范化、有序化的教育活动现象。所以,教育事业现象与教育活动现象是一类现象的两种表现形式,而另一类教育现象就是存在于人们观念、思想、意识当中的教育理论现象。我认为课堂教学现象从表现形式上就应该包括教学活动现象和教学意识现象两大类型。课堂中教学活动现象往往是一些外在的、形态的现象,是一种实践活动中直观的现象;教学活动的意识现象是关于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现象。对这两类课堂教学现象,主要用观察法与访谈法来研究。通过观察法可以更真实地把握教学活动的存在现象,通过访谈可以较客观地把握教学中的意识现象。当然,在研究课堂教学现象时,我们会发现,不管是教学的活动现象还是教学的意识现象,又常常交织在一起,所以观察法和访谈法在课堂研究中又常常结合使用。我们在课堂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教学现象从表现形式的特点上还会有规则的教学现象和不规则的教学现象。规则的教学现象常常就是普遍的教学现象,透过对这些现象的研究,人们通常会把握教学活动的本质或规律。规则的教学现象存在于同一类事物的各个现象中,它们的形态或者存在于所有个体中,或者能在大部分个体中表现出来,当规则现象发生变化时,虽然不一定在所有的个体中都呈现出同样的情形,但他们的变动与变动的程度基本相同。不规则的教学现象常常就是特殊的教学现象,合理、正确地理解和解释这些现象,人们通常会把握教学活动中的人文特点。不规则的教学现象通常存在于少数的个体中,而且在这少数个体中也不会永远存在,它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属于例外的现象、暂时的现象、变化的现象。尽管二者都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理性认识与分析,但因为现象表现形式特点的不同,人们透过现象分析教学活动的目的与方法也就有所差异。教学现象可以分为规则的教学活动现象、不规则的教学活动现象、规则的教学意识现象、不规则的教学意识现象四大类。

所谓规则的教学活动现象是指在教学活动构成要素诸方面及其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教学现象,是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通过课堂观察就能把握其中的必然性规律。规则的教学活动现象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运动特点、存在状态 (即一定的时空特征)、内在结构和具体属性(即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及其性质),特别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发展变化过程的展开而表现出来的一系列教学阶段、环节、问题等方面的存在状态与表现形式。之所以是

规则的,是因为教学活动从理论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且完整的体系和分析框架。 “教学的整体分析框架,应该既有静态的结构成分,也有动态的结构成分;既包括实体系统,也包括属性系统。按照这样的建构原则,实体、活动、关系及过程可以作为分析教学存在的几个维度,它们同时也就可以用来表征教学存在本身。”所以,教学活动的现象就应该包括三大类:第一类就是教学实体现象,即教学要素及其关系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既可以从基本的教学三要素的角度去分析,也可以从全面系统的七要素的角度去把握;第二类教学活动的形态存在现象,是指在教学存在的基本活动方式、成分、类型中表现出来的教学现象,通过研究,有学者认为,这一类型的存在现象可以归纳为七种:“师生教学共同体即教学、师生教学调控活动、教授活动、学习活动、师生交往活动、教师自主活动(如备课、教研等)、学生自主活动等,由此可以确定教学及其相关活动的特殊性和基本联系。”第三类教学活动现象就是关系性存在现象。主要包括从认识论角度表现的交往关系、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等;从本体论角度表现的主要关系、次要关系、相关关系等;从存在论角度表现的教学关系、师生关系等。研究规则的教学活动现象就是通过对教学活动中的实体现象、形态现象、关系现象系统分析,以把握教学活动过程中特殊的规律,不过,这种存在的现象是自觉的、自为的教学现象,因此必然与教学的意识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迪尔凯姆在论述规则的社会现象与不规则的社会现象时指出的那样:“所谓规则的和不规则的现象,也根据事物本身的变化情况而定。事物本身变了。附属于它的规则的和不规则的现象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可以成为区分两种现象的标准。”规则的教学现象的特点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的频率较高而且先后变化有明显的规则,可能通过观察与访谈获得其现象之间的关系。在大量的课堂教学现象研究中,此类现象背后的规律会呈现在研究者的面前,研究者的任务就是准确、科学地表述这些现象与规律,使它们成为教学论中的重要内容。规则的教学活动现象是教学论研究的重点,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教学活动的普遍规律的认识。

所谓不规则的教学活动现象是指教学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现象,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生成的现象,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信息之间表现出的有序现象。不规则的教学活动现象是教学活动的实体现象、形态现象、关系现象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情境性现象,常常因个体的差异而在共同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表现出个性。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表现具有个性差异与情境差异,教师的表现也是一样。既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师生交往活动过程,所以师生交往中的不规则教学活动现象就十分集中:既有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实体存在的个性化、情境化的不规则活动现象,如教师个性在具体情境中的展示、学生个性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等,又有教授活动、学习活动、交往活动中表现出的形态化的不规则活动现象,如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方式等,还有师生交往活动中的关系现象,如支配型师生关系、平等型师生关系等。研究不规则的教学活动现象力图把握的是教学活动中的人文性特点的个性,尽管它与教学活动的普遍性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但因为其不规则的特点而重在体验与解释,研究的重点在于让教师形成一定的教学风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使师生的交往情境化、生命化,进而体现课堂教学中的人文价值与生命价值。因此,关于不规则的教学活动现象,当属教学论体系中教学艺术的内容与范围。比如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因为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而常常表现出的上课不专心或分散注意力的现象,教师对待这种现象常常从成人要求出发,采用批评或惩罚的方法较多。事实上,某一学生上课时的表现常常与他或她的性格特点有关,更与一定的教学情境有关,如当他面对的是比较熟悉的内容或不感兴趣的内容时,分散注意力的现象就时有发生。学生课堂中表现的行为有很大的偶然性,教师要视具体的情境区别对待,并做出正确的、合理的理解与解释。如果教师对这种偶发现象简单对待,学生就会消极学习或逆反行事,偶发行为就变成了经常性行为。不规则教学活动现象主要靠研究者的观察与对教学当事人的访谈映证中来把握,在描述和解释这些现象时,必须和特定的情境、人物结合起来,重在理解与解释,重在使教师形成和发展教学智慧。所谓规则的教学意识现象就是存在于古今中外教育史上教育家的教学思想当中的、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教学观、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体系等。研究规则的教学意识现象就是教学思想史的内容与范围。教学思想中是教育家们对不同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生关系等的理性思考。从纵向来说,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与民族对其现实中规则的教学活动现象的研究成果,积累下来就形成了教学问题理性认识的不同产物,既有共性的成分,又有个性的特点;从横向来说,教学思想之间的交流、影响与借鉴,便会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理论体系。这些教育家、教学研究的专家对于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是人类对教育、教学现象、规律认识的记录,值得我们去研究并继承。当然,我们必须看到,规则的教学意识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论著当中,而且存在于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历史上曾经研究过的教学现象,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会有新的表现形式,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上不曾研究过的一些教学活动的意识现象,同样会出现在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所以,规则的教学意识现象还可以通过对现实中教学实践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的分析来把握。所谓不规则的教学意识现象是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在教师与学生身上的教学观、师生观、知识观、课程观、资源观、评价观等,从它们的表现形式来看,既有共同的、普遍的一面,但是因为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表述而显得零乱与不完整,又有个体的差异,因为存在于教师与学生意识之中的教学观、师生观、知识观、课程观、方法观、资源观、评价观等存着着明显的差异。我们通常所说的转变观念,其实就是将师生意识中有差异的、不规则的现象,通过一定的理性研究与系统表述,而形成有一定共识基础的教学意识现象。这种不规则的教学意识现象,只有通过教育思想家、理论家的不断总结与提升才能从中探寻出一些规则的教学意识现象,将其作为人类宝贵的教学财富保存和传承下来。当研究者进入课堂之中时,不规则的教学意识现象就发生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教师的身上和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的身上,研究者可以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观察来初步地认识这些现象,而要进一步把握这些行为背后真正的教学意识现象,还必须通过与教师、学生的深度访谈来开展研究。研究者对这样的存在于个体身上的不规则的教学意识现象研究多了,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探寻出不规则现象的人文特点与情境特点。

总之,课堂教学现象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几种相对的类型划分只是为了便于研究者认识的方便而采取的一种相对方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就要根据教学现象表现的程度与频率灵活地加以区别与研究。因此,课堂教学中的现象是时时都在表现着,这其中有普遍的现象会作为课堂教学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也有课堂教学研究者不得不在特殊情境下进行体验式、解释性研究的现象,课堂教学有多少现象,教学研究者就可以开展多少专题性研究,正是从这一点上讲,课堂教学现象是无尽的,课堂教学的研究的主题与内容也是无穷的。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研究的知识向度(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