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新课程实施中的管理(1)(2)

2017-08-28 01:07
导读:三、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提倡个性化教学 新课程为教师专业自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尤其是三级课程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都赋予了教师专业自主的

    三、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提倡个性化教学

新课程为教师专业自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尤其是三级课程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都赋予了教师专业自主的权利,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是教学的研究者。尤其是新课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需要教师进行创新的教学,不要太多的模仿,而是提倡高度个性化的、多姿多彩的教学,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能够做到专业自主,能够自主独立地解决问题。
    教师的成长需要支持性的环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申继亮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有很大的自主性,不应该受拘束与模仿他人或跟从他人,教师应该有机会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主见,作出自己的决定,表现自己的教学风格等,在课程标准的引导下,教师还可以决定自己在每堂课上所讲的内容、授课的方式或顺序等。教师是专业工作者,教师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创造性,应当高度尊重在教育实践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校长对教师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要具体分析,帮助教师寻找对策,鼓励教师大胆探索,而不是一概否定。
反观我们今天的管理不难发现,有些时候,教师富有个性的创意并不被重视,甚至不被理解,一位教师在课堂上临时改变了教案的思路,下课后遭到校长的严厉训斥。实际上在课程改革中,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但是他们的教学步伐迈得非常艰难,背后有许多双手在控制着他,他们在教学改革中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这表明,教师在专业自主方面显得十分薄弱,国外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从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决定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很少考虑其他的因素。而我们的教师在备课时考虑更多的是教学的统一要求,领导和教研员的意见如何等。实际上,课堂上的很多因素都是不可预先设定的,学生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学也应随之变化,可是教师在课堂上究竟有没有这个权利?新课程实验十分强调要培养教师专业自主的意识和能力,管理者应当转变角色,从单纯的管理、监督、控制变为支持者、引导者,应该为教师松绑,让教师自己往前走。

    四、创新管理制度,使人、财、物合理使用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极其重要的方面,它直接关系到学校课程实施的整体质量,如果没有一个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管理制度来支撑和保障,课程标准的落实是难以想象的。今天,在新课程实验中,我们面对着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就是教学管理问题,重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管理制度已刻不容缓。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据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季苹分析,通常,我们的教学管理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教学指挥系统进行的,一个是由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组成的教学工作指挥系统;一个是由校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学习指挥系统。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计划、组织、检查、指导,它实行的是目标管理,其最明确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这个目标是可以测试的。长期以来,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具体而有效的管理办法,无疑,这套管理办法是需要继承的,但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有些管理办法是需要改进的,有些则是需要创新的。
    新课程的实施将涉及到社会和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必须综合考虑,配套实施,有些工作虽然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其内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比如,教师的工作安排、工作量考核、课程表的制定、教室的分配、教学设施的配备、教师的集体备课、学生成绩的考核评定及教师的评价等,都是需要研究的新问题。
    比如,在课时安排上,既要考虑与原有的课程计划的衔接,又要有一定的变通性和灵活性。比如,有的课上到最兴奋的时候,下课铃响了,课无法结束,又不能不结束;而有的课,不到20分钟就讲完了,这种课时内容的灵活性与传统课时时间固定性的矛盾,已开始困扰教师的具体实践,这一矛盾对现行的学校管理提出挑战,学校可否实行长短课时相结合呢?可否对教学时间进行“活动板块式”的大胆尝试呢?
    如何在人财物等各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也是管理者面临的新问题。眼下,急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的合理建设,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等。由于本次课程改革设置了综合课程,无论从师资的配备、设备的配备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的设施建设应当根据课改的需要,结合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加大对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以及体育、艺术、劳动技术等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尤其是原来的美术音乐专用教室不完全适用于艺术课教学要求,需要不需要建设一个艺术专用教室?应当怎样建设?如何改造和利用原有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或者建立综合配套的科学课实验室等,都值得认真研究解决。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另外,由于校本课程的开设,会使有相同兴趣的学生走班上课,这就要求学校教学管理机构要做过细的工作,从听课学生人数、所需活动场所、设备等都要进行细致的测算,并做好必要的调控工作,保证各科有学习的场所和学生的及时到位。
 
    五、 实现管理重心向自我约束、自主创新转移

    多年来,在一些领导的心目中,管理的最佳境界是整齐划一,强调教学进度、质量、要求的统一,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都有统一要求,都有固定模式,教学过程被程序化、标准化、制度化。亦步亦趋者受表扬,发出不和谐声音者挨批评。这种管理尽管规范、有序,但过于刻板,过于沉闷,缺乏活力,教师每天大多数做的都是规定动作。为什么要改变这样的管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刘兼认为,当人才培养规格发生了变化的今天,教育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成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尤其是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如何实现?又如何评价?我们没有太多的经验借鉴,管理者尚缺乏明确的概念,因此,很难再用过去的办法进行管理。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要对学校管理的目标和手段重新认识,我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规矩和规范,更重要的是创新,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是人的潜能的开发。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倡导的是个性化的教学。全新的教学思路需要教师自己去设计备课笔记,设计教学方法。教案毕竟是教师主观的设计思路,应该根据师生创设的教学情景、学生对课程的创生、课堂的变化随时调整,课堂上任何固定的程式、死板的预设都可能会改变。因此,管理要为教师松绑,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为教师提供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才能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管理改革究竟应从哪些方面实现突破?刘兼进一步解释,过去,“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曾经是教育教学管理的金科玉律,“超纲”与“未达到大纲要求”都是不允许的,当课程标准出现了选择性要求、课程设置允许选择时,教学评价也走向了多样化、非标准化,必然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提出巨大的挑战。既要制定评课的基本标准,又要关注教师创造出来的新方法、新经验,允许教师有自己的理解,允许根据课堂的实际来调整教学策略。今天,我们面对的是更多无法量化的、“不确定的”因素,所以教学管理的重心要逐步转移到帮助教师建立和完善自我约束、自主创新机制上来,努力使管理成为一种导向、一种服务、一种激励。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给教师创造的空间,特别是教学指导工作亟待改进,不能再照搬固定的模式或教学思路,不能用僵化的东西来束缚教师和学生,更不能将管理者的意图强加给教师。

    六、建立科学、民主、开放的新机制

    如何建立促进课程发展的新机制,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要以制度创新为龙头,抓住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的关键环节。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如何建立促进课程发展的新机制成为保证课程改革实验顺利实施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要全面清理、修改与新课程要求不相适应的制度与要求,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各种规章制度,扫除制约课程改革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改进有关教学评价、督导评估的内容,在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定等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政策方面进行改革,积极制定各种奖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初步形成有利于促进课程改革发展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同时,建立并完善有效的课程实验工作机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建立专题办公会议制度、稳定的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定期咨询制度、新课程实验情况的阶段性调研和评估制度,以及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等有效措施,逐步形成政府统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各部门密切配合,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大学和教研部门协作,家长和社区积极参与,社会舆论宣传引导和监督的民主科学、开放的工作运行机制,保证新课程实验的顺利推进。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结束语: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教育的重大变革,是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新课程是否有效实施,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成败,影响着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要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真正落实到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符合新课程实施的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测评方法,引导教师逐步从过去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最终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培养目标。

主要参考书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2、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云南教育》,2004年增刊。
3、 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丁志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
4、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张良编著《公共管理学》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履行维权职能 构建和谐校园(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