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传统和现代教学模式(1)(2)
2017-08-28 05:35
导读:⒊单击“编辑”菜单中“复制”(将此小单元复制于“剪贴板” 上,可将“剪贴板”打开给学生看) ⒋单击“编辑”菜单中“粘贴”,将剪贴板中的内容
⒊单击“编辑”菜单中“复制”(将此小单元复制于“剪贴板” 上,可将“剪贴板”打开给学生看)
⒋单击“编辑”菜单中“粘贴”,将剪贴板中的内容复制出来。
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较好地理解 “复制”和“粘贴”的概念,并能较快地掌握“复制”、“粘贴”的基本操作。
计算机的概念、原理和语言的格式用法等比较抽象,我们可借助一些通俗简单,贴近生动的例子来讲述这些枯燥的计算机知识,也可采取类比和对照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加深理解这些抽象概念,其目的在于突出相关的知识点、作用和地位。
这一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吃透教材,把握好当节课的目的和内容,能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具体化。教学时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提出学习任务,让学生上机练习,要求学生训练的任务越具体、明确越好。使学生较好地实现既定的认知目标。显然,认知主体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能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识,获取新知识是我们的初衷。
㈢设置情景,培养能力
由于计算机逻辑性强的特性,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时,有时仅一个字符的错误,就有可能使学习者陷于困境,重视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训练十分必要。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的错误,设置情景,引导学生既全面又细致的观察屏幕提示,使学生能较好的辨别计算机应用中语句之间微小变化。
在讲解“复制与粘贴”的时候,老师重点是强调“复制与粘贴”的关系,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其操作方法,但在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出现忘了进行对复制对象进行选取这一前提步骤。老师可以在演示的过程当中,有意地 “忘”了选取操作,或未进行正确的选取,设置出一个非意料之中的结果,然后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为什么会没有复制出图象或只复制出其中一部分(不完整)或复制出的是上一个复制内容等等,通过比较观察,学生便能较容易地发现复制前的“选取”操作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是决定最终“粘贴”结果的重要环节。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复制”与“粘贴”的概念及其正确操作在计算机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可设计一些学习软件,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重点、化解难点。
(四)分类指导,发展个性
以往的教学中为了使课堂得以顺利进行,通常只关注好学生,如果要有针对性地
辅导差生,势必影响教学进度。可以这样讲,采取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存在着无法克服忽略差生的缺点。在“双主”教学模式中,我们能坚持做到重点辅导差生的原则。这一节课的教学,我们从指导画简单相同图案的组合体(如奥运五环旗)入手,然后让学生运用“复制”、“粘贴”基本操作,在教师准备的图片库中,指导他们去拼一些简单的图案,肯定他们的成功,培养他们的成就感。
经验告诉我们,对于那些在学习上感觉困难的同学,教师要视其实际情况,或进行兴趣上的引导,激发求知欲;或适当降低要求,排除心理障碍,培养自信心;或多加督促,培养学生学习的耐心和恒心。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将已学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让他们去画七彩彩虹、五星红旗,还可指导他们去画“节日挂在门前的一串串鞭炮装饰品”使他们能掌握“翻转”等其它知识。课堂上这部分同学有的能熟练地利用复制和粘贴的方法画一条七彩彩虹,有的还能利用基本图形的组合,画出“我的文具盒”、“宇宙中的星球”“节日挂在门前的一串串鞭炮装饰品”等富有想象力的作品来。
在画笔的学习中,由于我们在适当的时候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支架,做到了因材施教,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环境,从而保证了学生园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实现了既定的目标。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分类指导,发展个性,是该模式操作重要环节,也是计算机课程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
可见,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由于学生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心理素质不同,学习者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都将有所不同,主体的能动作用也有所差异。教学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区分层次,加强分类指导,促使各类学生在上机练习中动手动脑。对于能力强、主动型的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实践,要求他们在操作中不骄不躁,认真细致,鼓励有所创见。有条件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提供更好的上机操作机会,对于被动型学生则要具体指导他们上机练习,给予更多鼓励,引导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促进上机动手能力的提高。
该教学模式要区别于其它教学模式特点在于:
⒈选用必要的计算机课件(包括自行制作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通过呈现和交互方式,创设构建知识的氛围。
⒉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无法克服差生的缺点,也避免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教学,由于人—机交互缺乏情感交流对学习对象思想和心理健全成长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⒊由于教师适时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支架,保证了认知主体在课堂中的实践时间,让不同的学习对象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能生动活泼地去学习,积极主动地去求知。
4.利用计算机自身的优势,保证课堂教学在时间上、空间上、功能上有序的运作,使计算机课程教学步入整体优化的轨道。
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为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充分的科学理论依据,模式的操作可一改过去那种“先理论,后上机”、人灌+机灌的教法,计算机成为学生认知的工具。可以这样讲,“双主”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知识不仅仅是教师的直接传授,而还可以是学习者通过计算机网络,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教师和学习者)的交流合作以及与本人所进行的一系列有意义的建构方式而获取的。实践证明:“双主”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开发,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