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视角下影响信任水平的因素分析(1)(2)
2017-08-31 01:34
导读:在一个“陌生人”社会里,基于声誉的交易是主要的交易模式。而信息化水平与声誉的传播成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如果我们对某个人的相关信息一无所知,
在一个“陌生人”社会里,基于声誉的交易是主要的交易模式。而信息化水平与声誉的传播成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如果我们对某个人的相关信息一无所知,当然也就谈不上对他信誉的评价。在信息化水平越高的情况下,市场活动的主体越不敢采取失信行为,从而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信任水平的提高。失信者对“曝光”的惧怕有力地印证了这个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提高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就成了提高社会信任水平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建立全社会信用征信系统,把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向全社会公开;对严重的失信行为予以披露;对必须向公众披露的信息必须强制性进行披露等等。
影响信任水平的社会因素
社会组织化程度越高,社会的信任水平也越高。主要原因是连带责任机制的作用。如果某个个体(单个人、单个企业等)发生失信行为,当这个个体独立的情况下,由于失信行为的所造成的声誉损失只是牵涉到这个个体。而当这个个体以某种方式被组织化后,那么被牵涉声誉损失的不仅仅是这个个体,而且是这个个体所在的组织。组织化程度越高、组织规模越大,被牵连的程度与规模也越大。正是由于担心被牵连,组织会对其成员以强制性的诚信约束。而且同样是:社会组织化程度越高,组织规模越大,对其内部成员的诚信约束要求越高。由此导致整个社会的信任水平的提高。
组织化程度可以有多种表现方式,如企业的规模、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社会团体等等。根据上述分析,企业规模越大,其信任水平越高,也就是通常讲的越是大企业越讲究信用和信誉,越值得信任;行业协会越发达,社会信任水平越高;各种社会团体越发达,社会的信任水平越高。
影响信任水平的文化因素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文化对一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大而持续的影响。许多国外学者认为我国是一个低信任文化的社会,说明我国长期以来的社会信任水平是不高的。这种低信任文化是由我国长期的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所造成的。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与外界的交往十分少,市场交易非常不发达。于是形成了对以户这个生产单位的内部成员即家族成员比较信任,而对打交道很少的家族外部的人不信任。我国改革开放虽然已有20多年了,市场交易的程度也非同日而语,但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低信任文化不可能在这么短短的时间内就被淡化。从个人角度而言,影响对某个人信任的评价主要有如下因素:
1.交往的密切程度。一般来说,相互之间交往越密切,就越容易相互信任。这种交往即包括已经发生的交往关系,也包括未来预期的交往关系。比如我们经常讲的有血缘关系的人容易相互信任,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在血缘关系中,有血缘关系的人相互之间的交往肯定要比没有血缘关系的要密切的多。尤其是直系亲属之间不密切交往甚至是不可能的。为了自己今后在血缘圈子内有一个好的声誉,他会理性地选择诚信行为。正是基于这样的预期,他们之间相互会比较信任。同样地,具有地缘关系的人也容易相互之间建立信任。出生地(即可大范围,也可小范围)相同的人相互之间容易信任。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也是在于他们对今后相互之间密切交往的事件存有较大的预期。
2.受社会尊重的程度。一般而言,越受到社会尊重的人,他会越受到他人的信任。受社会尊重的程度主要有两个因素:教育程度和职业。就教育程度而言,一般而论,一个人所受的教育程度越高,他会越被信任。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如果一个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失信,我们觉得很正常,也很普遍,也不会引起社会多少关注;而如果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失信,社会就会特别关注。就职业而言,从事那些被社会尊重的职业的人,信任水平会高一些。如中国银行推出个人信用与职位挂钩的制度虽然引发争议,但中国银行的做法起码在目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山东、河北等分行下文规定:级别相当于副处级及以上的人员,包括高校的副教授以上人员,家庭年收入不低于15万元的,最高信用循环贷款额度可达30万元,科级则可贷20万元,家庭年收入不低于10万元。级别与一般公务员相当的人则可贷10万元,其家庭年收入不低于5万元。尽管这个做法受到了很大的争议,但实际上它却有明显的合理性。其主要理由是;这些对象比较受社会尊敬,对自身的约束会严格些。因为他们很清楚,一旦他们在借款上有违约行为,他们将在声誉上受到很大的损失。而声誉的损失对他们个人的事业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或者说这些人由于违约所受到的连带责任要大一些,因此他自己不得不在这个方面严格要求一些。因此,与其说是他们的道德觉悟高而产生更高的诚信水平,不如说是因为他们为了自己获取更大的利益而采取的一种更加理性的做法。或者说这主要是一个经济行为,而不是一个道德行为。从银行的实际做法上看,它们在考虑职称、职级等要素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这些人的收入水平。即考虑他实际的还款能力。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